omniture

探访昌平生命园:产业巨头集聚的秘密

2022-06-27 15:53

近两年,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核酸检测、新冠疫苗等产业企业快速走进公众视野,而一批企业通过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展现了责任与担当。

“作为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发和产业聚集区,生命园的特色,决定了我们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生命园服务处处长靳浥告诉记者,从2020新冠疫情以来,园区涌现一批优质企业,积极发挥科技优势,投身科技战疫一线。

据靳浥介绍,生命园目前已有10家第三方医检所获得核酸检测机构资质,是北京市核酸检测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疫情紧张时,园区内检测机构的每日检测量数百万人份。除了服务北京市民外,不少机构还在支援全国其他省市的防疫工作。

在2020年2月疫情暴发初期,园区企业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应急审批通道,拿到了核酸检测试剂产品的上市证书,这也是北京市第一款获批的核酸试剂检测产品。

同时,在新冠抗原检测产品、新冠疫苗和药物等一系列与疫情相关的产品和药物研究方面,园区入驻企业都在积极发挥作用,均有产品在第一时间获批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为全国甚至世界抗疫事业贡献了力量。

生命园全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于2000年启动建设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是全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高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命园走过了一段不断聚集、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成绩斐然。

2021年,园区医药健康规上企业实现收入240.6亿元,同比增长27.2%,带动昌平区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达到717.1亿元,同比增长22%,跑出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加速度。

 

顶层设计+机制保障

 

生命园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践行发展目标,离不开其准确的定位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支持。据靳浥介绍,近年来在北京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生命园也经历了三个关键节点。

2018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将医药健康产业确立为北京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这也赋予了生命园新的定位和新的职责。

2019年,按照北京市总体部署,生命园实施了管理机制改革,成立了生命园管委会,统筹园区公共管理服务;由相关国有平台公司分别负责园区开发建设、产业服务和物业管理;同时引入市场化第三方专业团队,支撑园区产业运营和服务,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运营水平,形成了“管委会+平台公司+专业团队”的新机制。管理机制的改革为生命园新一轮发展赋予了新的活力。

2020年,北京市全面推进“两区”建设,生命园及周边10.26平方公里范围纳入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形成了三大国家级功能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贸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这也为生命园向着更高目标迈进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除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产业集聚效应外,医药健康企业的发展还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的持续供应。生命园的发展,无疑得益于整个首都的人才优势,特别是生命园位于昌平和海淀两区交界处,衔接着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这两大科学城,地理位置更加得天独厚,不仅距离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较近,周边还聚集了诸多在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等。

靳浥强调,“在基础研究方面,生命园已经落地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研究中心等一批在全国、全球都享有盛誉的科研单位和新型研发机构。这里本身就是一个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这确实是得益于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的布局。”

科研机构云集,也是吸引产业企业的关键。2015年入驻生命园的泛生子就是典型代表,这是一家成长在生命园的创新驱动型、癌症精准医疗企业。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思振告诉记者,公司2013年成立时,在亦庄设立了研发中心,潜心做科研。当时,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一、二期建设已成规模,陆续入驻了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诺和诺德等跨国大药企的研发中心。

王思振说,“园区功能定位清晰,具有国际化视野、产业集聚等综合优势,十分符合泛生子的企业定位及发展需求,园区注重创新的活力面貌也与我们‘探索 应用 改变’的企业精神不谋而合。再加上昌平区政府及生命科学园区优渥的创业扶持措施,在综合考量后,最终决定在2015年将总部落在这里。”

在这里,泛生子也实现了业务的蜕变。前期的研发成果实现了产品转化,搭建了自己的商业化团队,开始与更多医院展开合作,癌症精准医疗的市场教育也顺利得到开展。王思振告诉记者,园区为泛生子的发展,除了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扶持,还帮助企业引进、留住人才,并搭建技术、服务与交流平台。作为昌平区科技产业母基金,昌发展基金联合合作基金,为我们发展过程中引入资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如何将人才吸引到生命园并且留住,除了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性措施外,靳浥认为更关键的因素是,能否做到人尽其才,“大家要觉得在这个地方有舞台,有创业发展的空间,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我觉得这对人才吸引是最重要的,这需要政府和市场同步发力,共同搭建这样的平台。”

靳浥举例道,“对于初创型的Biotech公司来说,他们并不能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是需要统筹搭建的。比如中国的原创药要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一个关键点就是需要突破临床,临床也是Biotech公司在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最费时间、财力和人力的过程。针对临床试验周期长、门槛高、国际化互认程度低等痛点,2020年,按照市、区两级的布局,昌平区与高瓴及其全资控股平台高博医疗合作,在生命园搭建了北京第一家,专门专注于临床转化和临床研究的国际研究型医院,随着临床领域的突破,这里未来一定能够诞生更多的创新药、救命药。”

王思振告诉记者,园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通过制度创新、服务创新,让园区的创新资源要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持续聚集优质企业、顶级研发机构,汇集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和海内外引进的高端人才,入驻了数百家创新型医药健康企业,成为北京的生物医疗产业创新“高地”,产业集聚及创新溢出效应明显。

 

当科学家遇见企业家

 

经过20多年的产业培育和浸润,生命园成长出诸多知名药企。百济神州作为其中代表,是生命园独特的科学家+企业家模式成功的经典范式。

2005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实验田,落地生命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北生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潜力已经跻身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0年,北生所所长、中科院外籍院士王晓东院士,和生命园内一家知名CRO企业创始人欧雷强先生,共同在生命园创立百济神州,开启了从原创科研成果转化到商业化的历程。经过十多年发展,百济神州也从一个十几个人的初创公司,成长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在三地资本市场上市的大型创新药企。靳浥总结道,“生命园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研发机构和高层次人才,能够为产业发展,特别是创新型药企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百济神州从研发阶段迈入商业化阶段的转型期,也是研发和产能规模扩大最为迅猛的关键时期。对此,靳浥表示,“现在百济神州在生命园的研发人员已经超过1000人,研发中试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作为园区,最重要的就是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空间和载体,因此在市、区两级的支持下,百济神州新的2万多平米研发中试中心已经获批,预计于今年9月正式落地开工。”

另一家生命园内的上市公司诺诚健华的发展也呈现出“加速度”,入驻生命园仅仅5年时间,诺诚健华就从一家初创型企业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同时其首款创新药奥布替尼在企业上市前,就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实现了药品和企业的双上市。这在业界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靳浥表示,“目前园区集聚的企业,很多都是知名科学家,或者大学教授、医疗专家创办的原创型的药企,这些企业通过跟资本、企业家、产业界的融合,从早期的科技型公司,逐步走向企业上市、药品上市,最终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企业的发展壮大,这就是生命园企业的发展特点。目前园区内由知名科学家创办的企业已经超过50家了。”

为了帮助这些科学家把最重磅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最终实现商业化,生命园引进了一系列专业化团队来进行产业运营服务。由不同领域业界精英和团队创办的新生巢创新中心、飞镖国际创新中心、荷塘生华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中心等专业服务平台,目前都已在生命园落地。这些平台将把国际国内市场化的创新要素有效地导入到园区,进一步帮助科学家链接这些资源。

靳浥介绍道,“专业的人,加上专业的团队,建设若干专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让这些平台去帮助科学家链接资本、中介服务、CXO服务等国内外创新资源,生物医药企业在一个区域很难解决所有的问题,他们需要这些专业的平台去链接全球的创新资源和要素,这样企业才能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变成产品。”

 

产业创新生态蜕变

 

现在,昌平区围绕发挥生命园创新优势,制定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要实现产业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也就是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要超过1400个亿。在空间方面,在“十四五”期间要释放出3000亩的产业空间来承接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未来全区总体承载空间将超过1万亩。

在入驻企业方面,目前生命园共有500多家医药健康企业,整个昌平区则超过800家。靳浥表示,“下一步,我们要以生命园三期的开发建设为重点,统筹整个昌平区的产业空间资源,逐步拓展发展纵深,逐级满足创新型企业从几百平米的研发空间、几千平米的中试空间到上万平米的生产空间,让医药健康创新成果能够就近就地转化,持续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命谷。”

在重视企业数量聚集的同时,生命园对企业质量的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我们还要更多培育一些有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到“十四五”末,力争整个生命谷地区医药健康上市公司达到20家,让更多企业实现产品和公司双上市。”

落户生命园这几年,泛生子也明显感受到生命园的变化。首先,形成全产业链,产业越来越多元。园区近年来充分借助“两区”建设政策红利,加强园区的产业前瞻性布局,推进生命科学创新和医药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能级跃升,在医药、医疗领域聚集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资源,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其次,园区配套设施及服务越来越完善。园区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出优渥的人才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科技金融超市等各种服务平台,从原料进出口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资本运作,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细致周到的“一条龙”服务。目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已启动,建成后将系统提升周边交通、医疗等配套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及企业落户昌平,扎根生命科学园。

三是,园区建设越来越国际化。坚持国际化视野,引入国际创新要素及海内外专家人才,拓展国际业务,培育诸多面向全球市场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逐步构建了面向国际的生物医疗产业创新生态圈,无论是园区整体建设水准,还是一些入驻企业的科研水平、产品创新能力,都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王思振的观察,这片创新的土壤,创新生物药、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疫苗、RNA等新兴产业、企业之间的联动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生物医疗产业创新的生态圈。“得益于园区为我们搭建的各类开放平台,及为我们提供的企业参观学习、业务交流机会,我们与园区内的上下游企业,如耗材供应商、仪器供应商之间开展业务合作,打通供应链平台;也与很多药企实现不同程度的业务互动及战略合作,如与园区内博雅辑因、诺诚健华等药企,就药物伴随诊断达成了合作。”他说。

消息来源: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