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零碎想法:在线、社交时代的媒体和我们

2013-05-15 10:27

最近阿里云的王坚分享了一个故事,说《世界是平的》作者去了前线,看了现场的指挥官,发现西点军校应该重新办了。因为一个连排级的军官,只要一个电话,航母上的飞机就过来了。这放在以前的战争里是不会发生的,一个连排级军官能够动用的战争资源非常有限。今天,其实一个连排级的军官需要的训练和过去的军长师长是一样的。在我的上一篇讨论企业管理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在现代企业中,基层员工需要的信息量和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机会已经大大超过所有人的预期,以信息和知识重新分配的基础的权力重新分配在现代企业中已经很明显,那么,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体呢?当一切在线,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都那么容易,信息获取、传播和选择的权力重新分配,是否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理论,甚至,我觉得“大众传播”这个词以及其概念,在现代Anytime\Anywhere\Anybody的情况下,应该也要重新考虑了。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发现微博的活跃度在降低,当然除了一波大V小V,草根公知媒体之外,一般人已经渐渐对这样的一个平台失去兴趣,毕竟,展示的机会属于少部分人,信息的鱼龙混杂和难辨真伪,让围观也失去了最初的兴奋感。类似很多在线的/社交的媒体,最近也被发现正如网络名人,或者很多APP应用一样,经常骤然爆火,然后迅速衰退,类似“病毒式”的爆发,也如退烧一样很快被遗忘。运气好的,还可以转型或套现,运气不好的,就不是“人老珠黄”了,而是“落入尘埃碾作泥”。一点“鸿爪”印迹都不可寻,不要说创造多大的价值了。再联系到曾经迸发的在线博客热潮,今天对“自媒体”的热情,以及如Myspace从辉煌到黯然收场、5460、人人到Facebook在移动平台上的难过和折腾。我们不禁要思考在今天,人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网络信息知晓平台,正恰如现实生活中红尘滚滚,我们什么时候停下脚步,静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在更加纷繁嘈杂的网络世界,我们能够辨别得出,我们真正想要倾听的东西吗?

伴随知识、信息和表达平台正在新媒体和移动时代被重新分配,渴求、狂欢、焦虑,正如物质世界走向丰富过程中一样这些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而真正需要是传播者和倾听者都能够进行自我的内省和质询。

例如我们要听遥远的,来自异乡或者过去未来,未知领域的声音,还是离你最亲近的人的倾诉和闲聊。我们是仅仅倾听、还是更迫切需要回应,甚至表达话语的满足,或者有在此过程中还有获得知识提升这样的需求。在网络大量信息铺天盖地推送过来,让你选择或者压将过来的时候,你是否真的能够有足够的判断或者准则,来遵从内心的需要?

正如微博、微信社交媒体平台对于获知欲、表现欲,以及私传播平台的打造,将每个人都变成展示者或围观者,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也强化了融入、获知和表现的渴望,一直到一切变得厌倦,人们可能又去寻找新的平台。这也是新媒体来了又去,各领风骚数几年的一个原因。像《时代》或者《读者文摘》这样能够持续百年,引领几代人思维,塑造几代人生活模式的媒介,今天会出现或者怎么才可能出现?如果,媒介只是吸引尽量多人流的平台,在之后就是商业化、流量变现的考量,而另一方面,关于文化和思想的诉求是有空间、时间范畴的,我们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我们的人群是成长的、变迁的,如果仅仅是群众运动式的,或者在聚焦某一年龄或层次阶段,然后导入流量后变现,就很难脱离这样的周而复始的命运。

今天,在线的社交的媒介普遍存在诸如:

过度的同质化和相互COPY;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影响群体;

过度喧嚣或者自我娱乐;

缺乏“独立价值观”判断以及“活生生的思想”;

没有能够伴随成员成长和变迁

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将网络上传播的声音分门别类,我想大致目前有几个词可以用到:噪音、喧嚣、话语、知识。而实际上,对于大众传播到定向传播,以及未来传播的需求和走向,我们目前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正如《连线》当年的出版人罗塞多在电梯里吸引凯文·凯利所说的:我们想要创立一份杂志,感觉就像从未来寄回来一样?但是,未来我们难以预测,我们可以影响现在,例如对于明确目标人群,他们对于未知的真正需求,还有定制化的信息的可能?真心的,真正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或者改善精神或物质生活,伴随一个群体来创新和成长?在相对紧密更近的范畴内,形成知识分享、感情联系的体系?以及,让人们享受其中

消息来源:中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