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中科院《互联网周刊》和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12金融互联网高峰论坛”在北京JW万豪酒店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主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中国工商银行网络融资业务中心副总经理史一文、思科大中华区金融部首席架构师张其亮、全球网创始人方兴东、中国民生银行科技开发部网上银行系统开发处副处长虞刚、网银联盟副秘书长张东云、CFCA助理总经理张行、等嘉宾出席。
姜奇平认为,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技术的结合,二是银行的信息化,三十互联网和金融业务在深层次上的结合,四是以银行的支付业务和数据业务的兴起为标志,出现数据业务伴随着大数据的增长,日益普及化在银行业务里边起到越来越核心位置的变化,实现货币经济新范式。而我们现在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转折时期。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金融和互联网的融合刚刚开始,如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很多东西都还是很粗浅的。从学术化的角度讲,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模式而发展出来、包括交易在内独特的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原来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模式。曾刚认为不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大桎梏所在,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作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一种方式,最大的不确定性可能还是来自于政策风险。
中国工商银行网络融资业务中心副总经理史一文透露,工行小微贷款的余额已经达到17889亿,网络方式和银行的循环融资方式结合在一起,使得贷款整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是一次性,现在变成了循环多重复的,多次性,使得这样一种模式可行性更大。未来,互联网网络融资发展必须通过大规模协作,单靠一家银行操作层面上来说比较不可行;必须要依托大数据的应用,包括客户的营销以及风险监管层面上必须有大数据的应用;在组织体系上必须加以配套,有集约化的管理,包括业务资源的集中和业务领域的集中,才能够支撑网络融资的业务做到做强。
思科大中华区金融部首席架构师张其亮则认为,互联网正在尝试重新构建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可能会出现最后贷款人。信用如果能够把互联网这个平台上被渗透被传播地非常好,信就有用。当资金流并不从银行这个管道去流动的时候,银行真正脱媒,这个是互联网时代银行面临最大的问题。
全球网创始人方兴东针对网络融资平台发表看法,他认为,规模经济和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很难覆盖小微企业,如果小微企业做的很好,必须通过互联网实现变革。小微企业信贷的过程从营销、贷前、贷中、贷后细分两百多项工作,这里面大量的事情我们希望百分之八九十通过互联网手段,通过外部的大规模协作解决。说白了,我们做的一个是用IT代替人工,第二个用外部社会化力量代替银行的力量,银行只要专注在最核心的10%到20%,这个数量级的增长就能实现。
中国民生银行科技开发部网上银行系统开发处副处长虞刚与支付宝无线事业部总监祝枫针对移动支付、NFC等热点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网银联盟副秘书长张东云则就互联网银行的创新发表演讲,他认为银行要拆墙、透绿,对过去传统封闭的环境做改造,做开放式的服务接口;CFCA助理总经理张行最后带来了智慧银行时代的“安全思考”。
科技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在未来几年将会是翻天覆地。金融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仅是一个集聚经济、社会价值的趋势,也将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产业趋势之一。《互联网周刊》今年特别地注意到互联网和金融结合这个区域有突发性的增长,把金融互联网这个行业当做明年互联网的核心热点和焦点来进行关注。在未来的一年里,《互联网周刊》将会开辟专栏继续跟踪互联网和金融融合的趋势,探讨小微贷、商业模式转变,研究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