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邵芳卿:用出世心做入世事

2011-10-18 11:21

人物名片:邵芳卿   从业13年,现为《第一财经日报》资深记者

    邵芳卿,新闻圈人称“邵老师”,他的新浪微博头像是一只握笔的手,那只笔长满尖刺,而笔尖里滴出鲜血。有网友以被他在微博上拉黑为炫耀点。而他宁愿寄望于买彩票以获得财务自由,也未曾利用职业优势下海经商……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也许他的经历、他的思想观念能告诉你答案。

    与邵芳卿的会面,是在周六下午的某家小咖啡吧。彼时,他风尘仆仆地刚从外地赶回榕城。我们的谈话从茶道开始,在道家的老子学说中结束。

    或许你会觉得他的生活充满隐逸和禅意,但若你看了他的文章和微博,你会发现,上面的内容不仅还原一些事实真相,还大多针砭时事。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他如是说。

信仰:为底层百姓发声

    “争取从政,做个好官,为底层民众伸张正义。”这是当年父亲对邵芳卿的期望之一。然而命运弄人:几分之差,邵芳卿与中国政法大学失之交臂,进入一所经济院校。

    毕业时,他放弃了从商的机会,选择做一名记者。“当初的想法很简单:记者同样能为底层民众伸张正义。”

    牢记着父亲的教诲,邵芳卿总想方设法为底层百姓发声。 

    不仅是他的稿件,他的微博也可见各种各样的人发出的求助信息:病患者、上访户、农产品滞销的农民……他总是力所能及地评论转发,给予关注。

    “人不一定要做多大的好事,只要能日行一善。”他说,例如在微博上为那些身处困境者转发诉求,而不计较自己得失,“这就挺好。” 

坚持:公正地还原事实 

    邵芳卿对记者工作很热血,很忘我。

    曾经,为了厦门PX项目事件稿件的出炉,属兔的他竟然与时任编委据理力争,称如不发表就辞职。

    那种工作状态使得他常常忽略家人——家人的生日、结婚纪念日,他常在外调查采访。

    对此,他颇感愧疚:“我从事这一行多年,对一些突发事件有一定的应对能力,但我的家人没有……”

    他的话让我想到,他与另一媒体记者在联袂报道“紫金矿业红包门”之后,他们的家人同天分别巧遇车祸之事。事件发生的时间,恰巧是记者遭人打击报复相关话题的敏感期。 

    对于此事,邵芳卿有自己的看法:“事件发生的时间很敏感,除了一财网,国内外有很多媒体要求采访我,最后我仅接受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和凤凰卫视的采访……”

    他说,如果当时再接受国内外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采访,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此事,从而提高他的知名度。 

    “但是,这样做是不妥的,因为没有充分证据说明车祸就是哪些人或哪些企业做的,我受访对被猜疑的一方并不公平。既然如此,我选择相信这次事件只是巧合,那就必须控制受访。”他说。 

    “记者只是报道者,自身不要轻易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我已尽力控制。”他说。 

    或许,这是他的从业准则之一——公正公平地看待每一个事件,站在中立的角度为公众还原真相。

尴尬:梦想与现实冲突 

    如今的邵芳卿,学会更充分倾听矛盾各方的意见,表面“妥协”却不放弃内心的公平与正义,在处理采访报道时,多了一些智慧和技巧。 

    十三年的职业生涯让邵芳卿明白,即便记者是一个奉献的职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味的付出和牺牲就是对这个职业的最高礼赞。

    他说,如果付出和牺牲没有换来积极的效果,那么,这样的行为只是莽夫行径。

    自诩是“新闻民工”的邵芳卿,希望有一天至少能实现财务自由,以便把调查新闻作为NGO事业进行下去,而无温饱之迫——这多少反映了走近不惑之年的他的尴尬。 

    或者,这也是众多新闻从业者的尴尬,梦想总有那么一面,照不亮现实。

前行:努力但顺其自然

    于是,在邵芳卿前行的路上,多了茶和老子学说。 

    他自言平时写稿一定会有一杯茶相伴。“与咖啡相比,茶容易使我心情平静。茶在水中,慢慢沉淀,慢慢融合,慢慢析出,对我的凝神作用也是绵缓而悠长的……” 

    邵芳卿接纳儒家学说,理解佛家善恶因果,更推崇道家“道法自然”。

    他要求自己顺其自然,但前提是已全力以赴。这矛盾吗?不矛盾。邵芳卿认为,如果没有在过程中努力,就谈不上结果的顺其自然,那是消极放弃! 

    现在,邵芳卿会尽量腾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他和6岁的儿子一起练书法,他在网上与网友分享儿子成长的骄傲,鼓励孩子诚实比分数更重要。甚至,他会对儿子提及一些自己的报道,以此说明什么是善恶对错。他希望儿子成长为能够自保的宽容、正直、善良的人。 

    邵芳卿说,在未来年华渐老时,他只想在山水田园间度过隐逸生活,彻底出世。

消息来源:海峡财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