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职业决策。如何选择职业,选择何类型职业,如何才能保证自我的个性特征与所选职业之间的高度匹配,都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分析与思考的问题。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念、择业标准及在择业中所呈现出的矛盾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如下特点:
1.超前的择业意识
大学生的择业意识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强烈。具体表现在:
首先,从“等待分配”变成“主动出击””。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大学生摆脱了被动依靠、消极等待的思想,树立竞争择业的观念,并主动出击,提早准备,勇敢地走向就业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竞争。通过竞争,寻求理想的职业;通过竞争,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其次,由注重“择业结果”变成注重“择业基础”。过去许多大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如何去求职,如何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即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平时的就业准备,即择业的基础。如今,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楚。不少大学生意识到“学业”是“择业”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努力提高竞争的“实力”。因此,他们发奋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时尚的择业观念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进一步市场化及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日渐时尚。具体表现为:
(1)“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改变“一步到位”思想,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
(2)淡化“专业对口”的观念。随着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已淡化了“专业对口”的观念,而是在“学以致用”的原则下,发挥了素质优势,在更加宽泛的就业范围和领域内,寻求理想的职业。
(3)正确对待“待业”的观念。随着毕业生中待业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对待“待业”也有了正确的观念。很多人意识到,待业不仅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而且暂时的待业不等于永久性失业。部分大学生经过短时期暂时待业后,可能会很快找到就业岗位。因此他们积极争取即时就业,同时对待业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4)“适时跳槽”的观念。当今“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氛围下,职业流动不仅得到大学生们心理的认同和支持,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加快社会职业的流动。这些变化,打破了“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代之以职业流动和“适时跳槽”等观念的确立。
(5)终身学习的观念。现代职业变化的日新月异,人们职业岗位的迅速变化,以及职业对人要求的不断提高,使许多大学生意识到,要想不被职业所淘汰,就必须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它仅仅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以后的延伸教育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和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取得职业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务实的择业标准
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选择标准更加务实,首先他们考虑的是职业能否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施展特长;其次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其他因素如地域位置、企业发展前景、职业地位等等都是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4.突出的择业矛盾
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择业矛盾,主要表现在:
(1)择业目标居高不下,盲目攀比,与社会需求形成很大反差;
(2)“鱼”和“熊掌”两者都想兼得;
(3)择业目标不稳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并多向性地进行求职应聘。具体表现在: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茫然无措;趋向于大城市、大机关、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不愿意去基层和条件艰苦、待遇低的工作岗位,有的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举棋不定;还有的人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盲目攀比,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的目标,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择业时犹豫不决。
例如,有部分毕业生同时与多个用人单位联系,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符合自己的理想,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之间难以取舍。甚至还有极少数毕业生,到离校时才匆忙选定单位,可到单位报到后又后悔;还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和某个单位见过面,双方也都比较满意,但迟迟不肯签约,还要继续寻找新单位,总希望找到更好的,最后因拖延时间而失去机会。
上述毕业生择业中的矛盾,一方面对自己的就业不利,使其择业时或左顾右盼,摇摆不定,错失良机;或择业目标脱离实际而使自己要么“低就”,要么“高攀”,难以顺利择业。(文/三茅专家团成员、济南世纪正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付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