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柒财经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以及柒财智库共同推出了《新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
着眼于国内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中国新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精准扶贫、防控金融风险、绿色金融以及金融科技创新和CSR应对策略、整章建制等等一系列热点主题进行研究分析。
《报告》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数据,论述总结了我国新金融企业2019年期间社会责任总体实践、展现了新金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我国新金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了促进新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有效践行的建议和期望,希望有助市场各方观趋势、理思路、定策略。
新金融企业争当公益慈善引领者
近年来,大数据、分布式记账、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推动我国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智能投顾等金融新业态。新金融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短短数十年间实现了爆发式的发展。
可以说新金融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便利金融交易、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在发布《报告》时表示,2019年,围绕消费金融、围绕金融科技,央行也出台了Fintech(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许多企业在展望未来、谋划发展的同时,也在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简单的理解,新金融企业运用新的技术,在公益领域也会更加丰富。”尹振涛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长效活动,也要做好企业公益营销,找准公益项目,加强外部合作,与公益组织、媒体、企业之间形成合力。
《报告》显示,2019年,新金融企业继续在助推金融科技创新、贡献税收、改善民生、稳定就业、保护生态、扶贫济困、支持公益等多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履行着社会责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调研显示,新金融企业特别注重探寻企业发展同公益事业之间的结合点,争当公益慈善的引领者,在公益慈善话动中表现活跃,逐渐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同时,公益慈善事业更成为新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
以蚂蚁金服、度小满金融、京东数科、小米金融、拍拍贷(信也科技)、捷信集团等为代表的机构纷纷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向社会传递行业正能量,直接或间接带动整个行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同时按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信息披露。
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新金融企业在运营平台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额稳步增长,在稳定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贡献税收等方面贡献了不小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新金融行业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520.5万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在履行监管责任方面,《报告》显示,目前新金融业在运营平台中,拥有自主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新金融平台比率达到96.53%。这些新金融平台严守金融风险底线,除另有规定外严格执行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不从事非法自营业务,不非法集资,不违规建立资金池,不违规提供增信服务。
同时,新金融企业致力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包括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金融消费者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水平;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公布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信息等。
例如,捷信在线上自主开发了创意H5游戏“捷信金融学苑”,从对新鲜理念接受程度、理解能力较强的年轻消费群体入手,在满足他们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同时,帮助他们提升金融素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新金融企业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参与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绿化、沙漠治理等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活动,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卓有成效。
2019年5月11日,开鑫金服在南京钟山风景区开展“绿色钟山守望者”活动,用捡拾游人丢弃的垃圾的方式守护南京“绿肺”,宣传环保理念。此外,还有一些新金融企业在积极组织参与自然保护区、河岸、森林等自然景区的垃圾捡拾、河堤维护、植树造林等公益性生态保护活动,加大公益环境保护投人、治理修复生态环境,推动生态保护和企业共发展。
调研显示,63.4%的新金融企业倡导公众采取恢复生态系统的行动;16.1%的新金融企业建立了生态保护制度;20.5%的新金融企业通过其它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他们通过自觉审视自身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履行生态保护的主体责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致力于公益性生态保护事业。
在履行道德责任方面,《报告》显示,新金融行业在开展农村金融助力农村金融发展作出了有利的贡献。据了解,2019年4月,度小满金融正式对外发起“小满助力计划”,作为一个公益扶贫项目,度小满金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探索金融扶贫的新模式。据悉,该项目计划年内面向贫困地区提供1000万元免息贷款,助力精准扶贫。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新金融企业在从事公益事业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创新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提升活动影响力。
例如,360金融推出“小马甲公益计划——暖冬行动”,在北京街头打造“暖暖加油站”,以暖心马甲、能量热饮等福利为蓝领人群加满能量的同时,也以此方式号召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向奋斗者们致敬。
京东数科在推进“公益厨房”进程中,一直尝试通过微信、微博等新营销方式,利用互联网触达人群广、互动即时性高、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提升大赛的整体社会影响力,号召更多社会公众加入到扶贫阵营。
践行社会责任仍需长期规划
此外,《报告》也指出,尽管新金融企业近年来一直积极履行着社会责任,也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也发现新金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企业自身,还是在外部环境都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注意并进一步改善。
调研数据显示,在这些项目所涉及的领域中,扶贫类的公益项目占比为31.31%,教育类项目占比为24.18%,环保类项目占比为20.83%。可见,企业在教育、扶贫、环保领域进行的公益项目投入比较多。而在2019年,100多亿元的捐赠款流向中,教育、扶贫、环保也是吸纳善款最多的三大领域,占捐赠总额的75%。总体反映出了新金融行业捐赠公益捐赠还是集中在教育、扶贫、环保领域,显现出领域分布不够均衡的情况。
同时,基于传统公益意识,很多新金融企业在开展或参与公益活动时十分低调,有小部分甚至对高调的宣传十分排斥,害怕惹出是非,引来公众的热议,留下骂名。在本次对我国新金融企业进行调查评估的数据显示,仅有18.53%的公益活动项目被公开报道。
概括来看,在被调查新金融企业中,企业有品牌公益项目仅占总数的25.7%;而剩下的企业在打造公益品牌意识上极为欠缺,没有将公益品牌与企业运营相结合,无法通过公益来提高公众对品牌的认可和赞誉。
其次,部分新金融企业公益投入指向不明,常常处于一时热情或根据一个短期的目的而采取行动,缺少由企业自身主动发起的长期而稳定的公益规划。其结果往往导致公益方案不合理,与公众期望相背离,付出很高的公益成本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有公益规划的企业只占2.7%,数量极少。大部分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实际而制订系统、合理、完善的公益战略,大部分公益活动缺乏系统性、处于无序的状态。相应的,公司内部也没有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企业公益配套机制体系。
针对新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展,《报告》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一,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企业制度是企业各项事务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作为企业,应该逐渐建立起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及制度,明确管理的办法与流程;配设相应的财务制度;做好人力资源的投入。同时,注重对公益项目的监管与评估,建立激励机制。
第二,做好企业公益营销,找准公益项目。企业公益营销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战略的重要部分之一,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该从全局考虑,做长期固定性的公益项目。另一方面应该找准公益目标,改变公益方式,打造特色公益品牌。
第三,加强企业外部合作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力。新金融企业需要联合政府、非营利组织、媒体等多方力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活动中来,相互合作、资源汇聚,最终取得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