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互联网时代的微软转身有些缓慢,出手却仍气势凌人。微软仍将是业界很强大的公司。转变商业模式,让处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利益共享,这才是微软目前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老牌软件巨擘微软已经很久没有像最近几个月这样风光了:今年年初,美国《新闻周刊》评出了2010年全球十大创新企业,微软出人意料地重登榜首,成为2010年创新公司状元。
2010年11月4日,微软正式发售Kinect无线体感游戏设备。仅仅10天内,这款售价150美元的革命性游戏操控器销量就达到了100万部,11月底更是突破了250万部。
Kinect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称为史上销售最快的电子消费产品。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从去年11月4日至今年1月3日,在60天中微软共售出800万台Kinect,平均每日售出133333台。”这个数字超过了苹果公司iPhone和iPad产品发布后的同期销售量。
Kinect成为当下微软最耀眼的产品。不仅如此,因为其全新的操作方式,微软还试图以Kinect向世人证明:微软的创新依旧存在。
诞生始末
Kinect只用身体就可以直接控制游戏。与任天堂推出的Wii相比,Kinect带来的体感操控意味着游戏业一个新时代的开始。Kinect有句广告语——“Youarethecontroller”(你就是遥控器),而这一直是游戏迷们的梦想。
Kinect最原始的名称是微软在2009年6月的电子娱乐展览会上宣布的开发代号为Natal的次世代游戏操控技术。在发布之初微软就宣布这将是现有技术中最能将人机互动这个理念彻底地展现出来的科技。
Natal公布之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几乎所有的游戏厂商和竞争对手都在密切注视着Natal的一举一动。直至2010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微软首度在公开场合公布Natal的成果,完美的人机互动操作体验让所有的索尼和任天堂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在随后的2010年E3大展上微软进一步发布了几款适合于Natal的体感游戏,让很多游戏爱好者和游戏媒体的记者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到这一划时代的产物,并正式将其更名为Kinect。2010年11月4日Kinect正式登陆北美市场,且同时伴随着15款游戏进行发售。
Kinect的成功,让微软得以从索尼PS3与任天堂Wii的夹击中重新找回自己的发展节奏,也让任天堂的优势消失殆尽:当人们可以不依靠手柄去体会游戏的乐趣时,Wii的生存价值将受到极大的考验。而视频游戏行业的竞争,也由此进入真正的白热化。
被苹果丢掉
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
曾经,Kinect的原型就摆在苹果面前,但苹果没有去珍惜。
这要从2008年7月的一次飞行说起。那天,《连线》杂志主编利安德卡尼正在从欧洲飞往旧金山的班机上。正巧他坐在艾若比拉查——PrimeSense公司的CEO旁边。PrimeSense公司曾经为以色列军方服务,他们开发的低成本芯片和配套的软件可以很好地处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的坐标信息。比拉查也注意到了卡尼,于是他们开始讨论一些和动作捕捉、体感操作等有关的问题。
按照比拉查的构想,他要造一台世界上最好的游戏外设,这个系统使用一对摄像机和一个红外传感器分别追踪XYZ轴的人体运动数据,其最终表现效果将远远超过Wii的体感手柄。除了类似体感游戏应用外,该技术还能够让用户用双手替代遥控器,控制家中电器的工作;甚至像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的阿汤哥那样,用双手在空中进行电脑操作。
而PrimeSense的这套系统就是现在微软的Kinect的核心组件。纽约时报评论道,正是PrimeSense的贡献才使Kinect成为一个如此令人赞叹的疯狂的魔术般的产品。
比拉查向卡尼透露,他们已经制作出一些工程样品,他正在硅谷进行推销以寻找一个合作伙伴,他已经和几个在游戏、技术、消费电子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公司进行了数次会谈。
虽然比拉查没有指出谈判的对象到底是谁,但卡尼已经猜到了,这个厂商就是苹果,他的第一想法就是这东西苹果肯定会要。因为苹果一向有在用户界面领域创新的传统,当时iPhone就刚刚引领了多点触摸操作的革命。而PrimeSense的3D动作捕捉技术其实同样是多点触摸,只不过根本不需要真正触摸什么东西而已。
不过,双方的洽谈进展得并不顺利。苹果很快就搬出了一大摞法律文档和NDA保密协议。比拉查显然并不愿意这么快就被绑住了手脚,他们的技术并不缺少买家。
而就在此时,微软游戏开发部门盯上了该技术。此时,正是任天堂Wii游戏机如日中天的时候,Wii游戏手柄新奇的人机互动方式激发微软和索尼开始寻找相关领域的机会。微软立刻买下了比拉查的技术,并追加了不少投资。
号称“注重创新的公司”,却拒绝了这项最体现创新的人机界面技术,苹果也许该反省一下自己的骄傲与自大。
跳出游戏
以前,人们通过微软的Windows和Office开始自己的计算机生活。现在,从智能手机,游戏机,娱乐软件,云计算服务基础设施,一直到搜索引擎服务的扩张,微软的产品扩展到互联网的每个领域,但是微软却在多个市场都留下“王者老矣”的背影。人们的电脑生活被谷歌的桌面和苹果iPad的平板电脑所统治,Office也面临着来自免费在线替代品的挑战。
此时Kinect的异军突起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显然,微软也看到了Kinect的势不可当,企图将Kinect带来的连锁反应发挥到极致。
微软不但将在其正在开发的Windows8中集成Xbox与Kinect的功能,而且还史无前例地对Kinect在个人电脑上的应用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微软不但没有禁止将Kinect直接连接到电脑,甚至还鼓励学术机构乃至商业机构开发基于Kinect的应用。为了真正实现游戏硬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微软甚至默许了硬件厂商对Kinect的模仿——此前,华硕的类此产品已经正式上市销售。如此“宽容”,在过去简直无法想象。
这一系列的举措也许能使微软迅速拥有索尼和任天堂难以企及的市场前景,并真正实现盖茨期盼多年的“将Windows带出书房”的目标,在迟暮之年获得新生,从而在操作系统软件市场上拥有较之以往更加稳固的垄断地位。
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王强认为,类似Kinect的体感应用如果能够扩展到通关检测、远程医疗等领域,对于世界的改变是无限量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够真正实现在科幻影片中看到的场景,这对于微软的意义将远远大于Kinect目前15亿美元的盈利。
但也有人对此并不认同,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并不看好微软做硬件。因为微软毕竟是做软件出身,不应该被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束缚了手脚。尽管Kinect是一个很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但是其目前的销售量或许只是个漂亮的肥皂泡——让微软误以为自己做硬件也可以很成功。李易认为,如果微软能够彻底放开Kinect的研发并将其卖给专门的游戏硬件生产商甚至是竞争对手索尼、任天堂,效果也许会更好。
李易认为,微软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么前途黯淡,在未来的10~20年微软仍将是业界很强大的公司。
李易认为,中美体制不同,因受政策等因素的束缚,美国的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发展增速会变缓,越大越不好做,而中国政府在大力扶持垄断型企业、树立标杆型企业。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微软作为一个曾经的硅谷英雄在公众视野中逐渐被苹果、Facebook这样的公司所取代。
除此之外,微软颓势渐显的原因还在于商业模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随着IT行业的发展,商业模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单一利益变为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共同分享利益,像微软与英特尔这样的公司如果越来越强大,在行业的垄断地位越巩固对行业内的其他创新性公司是没有帮助的,但是苹果与Facebook的利益共享的商业模式对于产业链内的创新性企业是有带动作用的,并使之产生了很多百万、千万富翁。
“如何转变商业模式,同苹果、谷歌、Facebook等公司一样,让处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利益共享,这才是微软目前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李易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