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发布《2024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用户洞察》报告,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搭载水平、使用体验、用户需求、用户感知出发,以4000+真实用户研究样本、1亿以上车型线索资料、6万+车型配置数据及专业智能评测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研究,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智能汽车性能表现,助力汽车企业及从业人员更好地把握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与2021年相比,智能化新车标配率三年翻倍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能源市场爆发式增长,到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新车发布数量首次超越了燃油车,也带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而智能化的发展与新能源息息相关,在短短三年之中,新能源新车智能化标配率翻了一番,智能座舱标配率从47%提升至88%,智能驾驶标配率从31%提升至65%。
分能源类型来看,由于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率先在用户心智中形成了智能化形象,也让大家误以为纯电车型是最智能的;但实际上近年来插混、增程新车的智能化标配率更高,特别是增程新车,受到理想和问界等品牌的带动,智能化标配率一直大幅领先。
智能座舱很多配置过度满足
智能座舱多项配置已基本实现标配化,例如APP远端控制、大尺寸中控屏、语音识别、车联网,配置渗透率已达90%。而受到成本等原因的影响,副驾娱乐屏、后排多媒体屏幕、AR-HUD等配置,目前的渗透率仅个位数,是车企实现高端化区隔的手段。对于智能座舱,用户最关注的是硬件类和驾享类的配置。大部分用户都非常关注芯片的综合性能和算力,50万以上的高端用户会看芯片品牌。
除了芯片外,用户需要的正是前面提到搭载渗透率较低的驾享类配置。70后、80后用户希望处处有屏幕,对副驾屏和后排屏尤为偏好。最突出的是90后年轻人,他们要的是整体氛围感的打造,例如投影和氛围灯;而购车预算较高的用户对于科技感和软件诉求更加显著,例如HUD、OTA和座舱DIY设置,使其更有「自我适配性」。
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现在的配置渗透情况,如果关注度和渗透率相当,需求和搭载情况就是匹配的,否则就存在供需差异。
透过比较发现,智能座舱的许多配置都是过度满足的状态,配置渗透率高于用户需求程度。对于车企来讲,在成本和利润压力下,是否搭载用户低需求的配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个所谓的「屏民」时代,用户对屏幕的依赖格外强烈,而正是这些多屏幕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尤其是中高购车预算的用户对此偏好度会更高,车企可以在未来规划中重点考虑这类配置的搭载。
智能驾驶:车价高不代表智驾水平高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智能驾驶渗透率已达50%。不同价位段的智能驾驶级别渗透情况不同,并非价格越高、智驾程度越高。
从汽车之家车型库数据来看,30-40万反而是智能驾驶最「卷」价位段。因为在这个价位中主要盘踞的是中国独立新能源品牌,这些品牌希望在这个价位实现高端化突破,而智能化正是他们往高端走的核心武器,所以高阶智驾渗透的最快。
为了测试这些高阶智驾的实际表现,汽车之家挑选了在智驾方面相对领先的品牌车型进行了体验。高速领航的可用性已趋近于成熟,路段可用范围接近100%,平均接管间隔高达240公里,这样的表现已趋近ACC自适应巡航和LCC车道居中辅助的成熟度。当然,在应对极限加塞、道路小目标遗撒物等情况时,智驾系统仍有识别与预判能力上的限制。城市领航功能方面,由于其对道路场景的理解有限,对于极端情况的处理仍不理想,平均接管的间隔公里数仍在个位水平。
除了高速和城市辅助功能外,能体现出智驾水平的关键还在于对高发、突发事件和极端场景的处理能力,汽车之家特别针对10大事故场景进行了体验,智能驾驶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好,而对于逆光、遮蔽和恶劣天气下的处理能力较弱。
多数智能驾驶配置功能渗透率低于用户诉求,用户虽然渴望强烈,但厂商因成本压力和技术成熟度考量而未能搭载。例如主动安全系统、自动泊车、远端召唤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配置渗透率远低于用户需求程度。且用户对主动煞车/主动安全系统这种安全类配置缺少直觉的感受,对于能够达成的效果并不十分清楚,尤其需要正确的认知引导。
在厂商积极搭载、用户强烈渴望的背景下,智能化正从人无我有的差异化卖点转变为「标配化」。而用户只会为自己的需求买单,厂商也需要平衡产品竞争力和成本利润。只有综合行业竞争、技术体验、用户需求、用户感知及态度,才能相对「合理」地进行智能化装备、更有效地打造智能化卖点。(美通社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