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北京有超过4成人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天津只有3成,河北2成 | 美通社

2021-07-09 10:36

京津冀受教育水平及城市差异系数(图片来源太和顾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这六年都发生了什么?我们离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还有多远?产业结构的转变能否带动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动?

太和顾问通过对京津冀人口结构、人才配置以及产业升级方向和经济布局的多维度研究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一体化的政策目标和路线图。

据太和顾问司南大数据平台和公开政务信息显示,目前京津冀总人口1.13亿,经济总量达8.64万亿元,相对于国内其它城市群,人口数量是绝对的优势,但在人才这方面仍有待提高。

2014年,国家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从而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在此大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正在从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信息技术方面转变,但是由于很多产业已经根深蒂固,转型的难度非常的大。

根据2020年10月,北京市出台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将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到2035年,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架基本形成。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由于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重要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与现有世界级城市群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布局来看,各个区域职能分布如下:

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

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产业梯度落差大,产业结构优化加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产业结构分工合理,产业链相互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根据太和顾问的相关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基本是建立在各自资源结构及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尽管北京、天津存在产业结构的趋同性,但其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不存在所谓的恶性竞争行为。但是由于区域内整体协调不足,城市之间的产业专业化发展,并没有形成区域的联动,产业梯度呈现出较大的落差,因此导致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趋势难以缓解。

产业结构的提升直接带来的是对高新人才的需求,技术提升与产业结构转变是相辅相成,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对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有直接的影响。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当前京津冀产业结构特点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结构,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产业结构集聚明显,人才缺口明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经济增长加快,产业集聚是必然趋势。比如,北京将石油、天燃气开采业、交通设备制造业转至天津;将冶金行业中的采矿业及冶炼加工、金属延展业转至河北。类似装备制造、金属电气、机械器材制造行业,从天津转至河北。天津的通信科技、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制造业转至北京。京津冀协同发展促使大量有关联的企业集聚在一起,降低沟通不畅、距离影响所带来的不便,打破原本各产业间各种阻隔的障碍。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计算机产业、电子通信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次次印证着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技术周期的缩短,科技创新成为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利器,这使得人才成为产业迎接机遇的关键。

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人才的流动加剧,如何能够留住人才成为产业技术革新的关键。因此,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产业升级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依据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特点,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诉求。

人口增长放缓,产业结构升级,人才趋向专业化

近年来,京津冀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北京近十年人口累计增加227万;廊坊受益于北京人口外溢,十年人口累计增加111万;石家庄近十年人口累计增加超100万;天津十年累计增长93万人,明显低于同级别的新一线城市。

太和顾问司南大数据平台的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天津、河北的人才受教育程度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北京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处于全国最高水平,有超过4成的人接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而天津只有3成,河北2成。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潜力较大,经济活力更为突出。(美通社,2021年7月8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