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脸萌”给社会化营销带来的3个启示

美通君编者按:的确,脸萌是这两周最热门的App了。小圈梨同学写了这篇与时俱进的文章。公关人士,约稿了,想听听你的看法:有谁思考一下脸萌对PR、对新闻稿的启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屏万屏“脸萌”开。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最火的莫过于“脸萌”了。如果你还不知道“脸萌”是什么?那我只能此处省略1000字,请自行下载,玩玩吧。

这篇文章谈谈“脸萌”给社会化营销的启示。

一、 营销的洞察是对人深层次需求的洞察

“脸萌”的CEO郭列说,“‘脸萌’所瞄准的核心用户群,是千千万万和他一样,有着‘二次元’漫画般人生梦想,充满活力,喜爱卖萌,特立独行又群聚而行,希望用某些符号将自己与现实保持在若即若离距离的90后们。”

请注意:郭同学强调 “脸萌”的目标受众是“90后”。

但是,为什么“超龄的”也玩地屁颠屁颠的?比如:我的朋友圈里(“80后”占了80%)也兴奋地上传他们的“萌脸”。

我想这是因为:人都有寻找本我的需求。与其说是“脸萌”卡通画像有多么妙趣横生(我不懂卡通,但我真心觉得在选择发型等选项时,用户体验不佳。“发型”太多,把握不准);还不如说是我们都想看看:自己内心里藏着的那个“我”长什么样?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我在用“脸萌”画自己时,我给自己配的文字是“画自己很难”。我边画边回想“自己到底长什么样呢?”我还特地把这款APP介绍给我的妈妈,教她玩(她58岁,算是潮妈)。她也用地很开心。我注意到:她在选择皮肤颜色时,毫不犹豫地选了“白色”。我妈妈的皮肤确实白皙。尽管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沧桑,但她内心的“自己”还是不服老的。

带给社会化营销的启示:好的营销,不是一时的哗众取宠,一定是直指人内心,满足人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比如:可口可乐的"昵称瓶"、"歌词瓶"就是对自我的一种“符号”投射。如果创意们头脑风暴出来的营销战役上升不到这个层面,很可能如昙花一现,成为过眼云烟。

二、值得分享的话题能满足人的社交意愿

大家为什么想分享一张张“萌脸”?表面上看是在分享“图像”,其实是在分享隐喻的“话题”。

比如:“我眼中的“我”是这个样的,你们觉得呢?靠谱吗?”

我还看到不少互相画的,如"老婆"给"老公"画的。“亲爱的,我眼中的你是这样,你觉得呢?”

这样种话题确是能引发人强烈的参与意愿。

带给社会化营销的启示:什么是好的话题,能在网络社区里口碑相传?人都有社交的本性和意愿,渴望被认同,渴望通过别人看到自己长什么样子?比如我最近在看一本育儿书,其中就谈到了:3岁以前的孩子,极其渴望从父母那里获得自我形象的价值感。同样,好的话题能满足人们的社交意愿。

想起了微博上广泛流传的“@ N位好友,有奖转发”,为什么效果不好?就是无社交性,反倒有打扰性。

三、所谓的“朋友圈营销”

各种企业主们都对“朋友圈营销”垂涎三尺。我个人较反感所谓的“朋友圈营销”。朋友就是朋友,如果生硬地插入“营销”,社交网络还有什么乐趣?

“脸萌”为什么只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为什么没有在微博分享的功能?因为它是圈层社交,有隐私性。如果企业主们想让粉丝们在他们的朋友圈里传播“软文”或“话题参与”或视频等等,请多想想“脸萌”带给我们的启示:什么内容适合在“熟人关系”的社区里分享?

最后,“脸萌”能走多远?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毕竟以现在的简单版本来看,人们的兴趣不会有持续性。我个人认为:要从热闹的喧哗中尽快剥离,回归“从宽到窄,从大众到小众”。一心一意挖掘如郭列的“90后”们的内心需求。

来源:SocialBeta
作者:小圈梨(公众号:xiaoquanlisocial)

原创文章,作者:小圈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8713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