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变革之下,新媒体的日子未必好过

二年前的那个冬天,尽管年龄已经不小了,但听从内心的召唤, 毅然踏入互联网这条大河,投身新媒体的滚滚洪流。

因为,相信,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相信,这是未来生活的一部分;因为,相信,在这张大网面前,你逃无可逃,不如,勇敢面对。

139284801023-560x350

那时,新浪微博正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蛮不讲理的切入到你我的生活;那时,大V们正挥斥方遒地指点江山;那时,“万能的微博啊”正成为人们的一句口头禅;那时——

因此,我没有理由,放弃一次加盟互联网领跑“马帮”的机会,就在那年冬天,我幸运的成为新浪乐居(易居集团互联网板块)的一员,尽管,二年后说了告别。

正因为有这段职场经历,所以我决定将我十几年的新旧传媒生涯做一次梳理,将自己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做一次分享。

不为别的,就为致敬这个日新月异的媒体时代。

 

伤微博:一场没有结尾的恋爱,热度得很快,去的也很快

马年春节期间,尽管吃年饭的时候我们仍不忘瞄一眼手机,但我的新浪微博却显得异常的安静,即便偶尔有些动静,那也是圈子里的做网推的朋友们,在苛护他们服务的项目,@我们这群新朋旧友了。

这里需要插一句的是,深圳地产圈有这么一群人,叫做“剑客”,他们是在全国做早做网络推广的一群人,在媒体语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他们也是最先醒悟过来的一群人,颠覆了传统广告公司的服务模式,这真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对微博仍不离不弃。

这时候,可能大多数人都已经忘记了,微博也有一个“私信”的功能。

曾经“扛自媒体社媒体大旗”的微博,曾经领移动互联网风骚的微博,没想到它的高潮来得如此之快却又是如此之短。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我们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其实,祸根早已埋下。当微博日益强化它新媒体的属性时,当微博日益淡化它社交工具的作用的时候,悲剧已经不可避免。

可以说,中国媒体人是全世界最爽的媒体人,很多时候,拿个通稿就可以交差,同时沾沾自喜享受无冕之王的各项优待;同时,中国媒体人又是全世界最苦的媒体人,那些抱着新闻理想投身这个行业的热血青年,最后都碰得灰头土脸的。

广受尊敬的老报人范以锦曾言: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体制内的媒体。这个时候,微博这类自媒体平台就暴露出其先天不足的一面,传统媒体都有一套采、编、审严格的发稿流程,而想说就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微博,很容易授人口实,在严厉的规管到来之时,迅速被打回原形。

而部分“大V”的见光死,最终给了微博最致命的一击。繁华落尽,戏未终,人已散。

因此,我始终认为,微信的崛起与微博的式微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当“微博是广场,微信是客厅”这个观点大行其道的时候,我就不以为然。前段时间,与一位互联网业界的产品经理聊天,她认为,微博是在做平台,微信是在做工具。这或许才是微博迅速走下神坛的根本原因。

不排除这两个产品有许多共性,但出发点的不同注定了结果的不一样,当一个舞台没有好戏可看时,人自然散去,而作为沟通与分享的工具,尽管你有一百个不愿意,但你还不得不用它,除非有更好的工具可用,而这又是故事的下半部了。

还不是给微博和微信下结论的时候,但比较一下在微博和微信领域执牛耳的二家互联网巨头新浪和腾讯还是蛮有意思的,真是风水轮流转,一家出生在北京,皇城根下,一家出生在深圳,改革开放的窗口,或许各自的血液中也不可避免地植入了地方基因,不论是没落贵族还是发迹新贵,总之这是二家基因完全不同的公司。

二年前,四大门户轰轰烈烈的微博大战,新浪虽然守住了老大的位置,但在还没有找到盈利的模式,就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年后,这一幕又重新上演,在微信火了之后,易信来了、来往来了,微米来了,新浪也由原来的领跑者变成了追赶者,但结局可能还是一样,在这类以社交和圈层为特色的互联网世界,追赶者永远是背影。

消费是一种习惯。互联网是消费,也是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只有老大,没有老二。

最为可悲的是,微博平台尽干着“恶心自己,成全别人”(《私人定制》中有一句名言)的事,伤微博,在平台安静下来的背后,诸多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大V们,却依然自媒体的很滋润。

 

伤传统:明知道会死,不知道在那一天,但就这么拖着

2013年,传统媒体似乎第一次有了兵临城下的危机感,也许,生存和死亡,才成为一个问题,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上海《新闻晚报》的关停。

前些年,尽管一直在喊“狼来了”,但鲜见有传统媒体采用这样激进或谓极端的做法——关停。我的很多的前同事,目前还泡在传统媒体中的,他们也会有兔死狐悲,也会有迷茫挣扎,也承认这样下去不可持续,不是被新媒体技术性击倒,就是在内讧、内耗中“精尽人亡”,但你真要他迈出“离开”这一步,除了纠结,就是不舍。

这些年,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的收入确实在降,但是,干过媒体的都知道,于个人,对于那些有积累有资源的“老媒体”,还是有腾挪空间的,换句话说,日子还是一样的过,只苦了那些一腔热血师弟师妹们。

于媒体,“硬广”小了“软广”补。据我所知,当下,有一类型的广告收入,已成为不少的传统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政府公告”,只要与“主流媒体”沾上边,媒体在这一块的创收都在千万以上。因此,尽管日子没有原来好过了,但“威权”还在,强势要一些(广告)强势推一些(订报),开源节流,缝缝补补又一年。

全社会对媒体生生死死的高度关注,说明国人骨子里仍认同媒体的优越性,而事实上,这种优越性在一些传统媒体人的身上也根深蒂固。而这,恰是病根所在。

在粤语中,报纸往往被叫成新闻纸,就“新”而论,在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各类门户和自媒体的围追堵截之下,报纸等传统媒体确已失去了做“新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在中国,体制已经为传统媒体已经争取了太多的生存空间,比如官媒身份,比如新闻特权(记者证制度)等等,但传统媒体并未善加利用。

或许,击倒传统媒体的,还不是“技术”,而是信任。失去了信任,失去了程序正义,才是真正压垮传统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周刊》总编朱学东评价新闻晚报事件曾言:有生有死才正常,不幸的是,在其他行业正常的事,在传媒这个封建土圩子里来得太晚了,整个土圩子里没有品尝到高潮却面临崩塌,当然各自命运会有不同。不过,千万别怪技术,现在还轮不到技术搞死我们,我们自己先自杀了。

当下主持界的红人孟斐也有句口头禅:不作死就不会死。

但,情况,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就比如我们进入了汽车时代,但自行车行业找到自己的另一个定位,它成了人们骑行、休闲、健身的好工具,身价更胜往昔。同样受益于汽车时代到来的,还有被视为传统媒体的传统媒体——广播,在电视的冲击下,日渐式微的广播,却因私家车的大量进入家庭,而迎来了第二春。

 

伤别离:谁也不比谁的日子好过,未来王道,从平台之争到内容之争

对于媒体和媒体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任何时候,也不曾掌握如此大的话语权;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论个人还是平台,不创新毋宁死。“人未老,报先亡”,并非一句谶语。

这是一个重塑话语权的时代,呼唤新的游戏规则。

其实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一个最大“伤害”,就是对所谓主流和权威的挑战,传播方式重回口口相传的时代,重口碑,信朋友,微博的粉丝经济、微信的朋友圈打的都是这样一张牌。

传统媒体时代,是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互联网媒体时代,变成了多条线之间的平行传播。

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当下的媒体格局。从传统媒体,到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媒体圈你方唱罢我登场,墙头频换大王旗。

如今,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还未击倒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潮滚滚而来,人人都在谈移动互联,谈互联网思维,年前一次媒体圈子的聚会,一位仍留在传统媒体的朋友调侃我:“纸媒未死,门户已老”,其时,我仍就职新浪乐居。

确实,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目前正遭受着曾经传统媒体才有的困扰。

于是,于是有门户(网站)加大了垂直网站的开发力度,门户是到了做减法的时候了,轻装才能走得更远。还有一些行业网站涉足电商,但私下认为,媒体属性极为显现的网站,做电商不会成功,一个人干不了二个人的事(这里不细说,有机会再单独著文)。

栏目化和电子化,或可助传统媒体板块走出困境,他们不缺人,缺机制。浙江卫视一个“中国好声音”,就可以收到8个亿的广告费,很滋润。求新求快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做扎实的内容,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如果说传统媒体会死,那一定是死于安逸。

而面临前后夹击的门户网等新媒体,何以解忧?

千报一面曾被视为传统媒体的一大“罪状”,其实,门户(网站)何尝不是千网一面,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在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满天飞的时代,未来的日子不会比传统媒体好过。

门户(网站)通过早期的野蛮生长,习惯了大鸣大放,习惯了拿来主义,因此存在着诸多的先天不足,他们宁愿花钱买人(博客、专栏总是那些面孔),也不愿意花钱买内容,他们缺的是媒体思维,媒体是要为内容付费的,买人(开专栏)也是基于此,而我们很少看到新媒体为内容付费,他们只为名人付费。因此,如果说门户(网站)等新媒体会死,那必然是死于竞争。

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对传媒业来说,是一次长征,不管是谁,现在是到了做减法的时候,大杂货店不会有前途,精品店才会有光明,大奔象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长江前浪推后浪,对于传媒业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伤别离的时代,对于传统媒体,一家纸媒的关停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对于门户(网站)等新媒体来说,也犯不着五十步笑百步,移动互联网大潮袭来,或许用不了多久,倒下一个巨人。

过去,传统媒体和媒体人,好比一个宠坏了的孩子,今天,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还是其中的从业者,你必须坚强!

来源:钛媒体

作者:贺立立

原创文章,作者:王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7862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