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型首先需要审视的是内容定位,而非商业模式
摘要:所有媒体形态首先需要重新思考的不是商业模式改变,不是如何转型,而是其最根本的内容该如何重新定位,无论是政经,财经还是科技及其它性质的媒体,内容定位始终要高于商业模式的转变。都在大喊媒体转型、媒体革命,而对媒体本身来说,这就是自我革命,不断挑战的精神品质的体现,惟有此方可长久。
突然发现好久没有写点东西了,在自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写作压力日益严重,新闻一词已经很难从所谓的媒体记者手中发出,任何一个事件几乎都是首先从微博、微信等社交性质的出口发出来。以前那些门户记者乃以自豪的网页新闻速度也被超越,不得不以短平快的模式通过新闻客户端或者也跻身于社交类媒体的报道中去,那么对于传统平面媒体而言,其结果自然是悲摧的,甚至有些茫然。
记得5年前参加英特尔某次IDF,在媒体区,所有的网络媒体记者每个人桌上都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手里拿着单反相机,对IDF进行着直播式报道。而一批传统的纸媒记者则集中坐在一起,每个人手里还拿着一枝笔一个本,听听记记。记得当时坐我旁边的冀永庆为此也感慨颇多。
时间才过了5年,这种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大发展再次改变了媒体的报道形式,门户记者们也开始落后了,手机成了媒体的第一出口,于是那些平面媒体记者们也开始流行用手机来和门户记者们竞争了。于是,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就看到无数只手举着手机在疯狂的拍照,然后迅速的几个字的点评传上了社交媒体平台。而企业也几乎对这种报道模式乐此不疲,不光提供各种便利,而且越发的重视,甚至已经超过了对传统平面媒体的需求。
问题是,这仅仅是新闻点的快速传递,而且是海量的传递,同一个事件中,不同人利用社交媒体发送信息的间隔可能连一秒中都不到,这个时候,谁第一个发出来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信息就这样通过社交媒体迅速的传播了出去,被复制,被修改,被转发,被遗忘。
那么,对于强调深度,强调逻辑,强调观点的平媒记者而言,如何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生存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我在电脑里收藏了好几篇一些优秀传统媒体人离开媒体平台投身他处时写的临别感压,尤其是分析传统平面媒体如何不适应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的种种不适,几乎每一篇都让我感觉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这些离开的人还给传统媒体开了很多的药方,但这些药方是不是对,似乎并无从考证,因为在我看来,这些药方看上去开的很漂亮,感觉都是对症下药,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更多的都是一个媒体从业者对新媒体时代变化的感悟,而对于真正的传统媒体的经营者而言,显得并不那么实际。
中国的媒体,除了几家国字头和一线都市报外,绝大部分的家底其实薄的可怜,这在处于转型期的媒体而言显得格外的寒酸,转型意味着投资,意味着新型人才的引进,意味着各种媒体平台的重新搭建和均衡,意味着新的商业模式的开拓。然而,你的家底,你得魄力,你得思想决定了你应对新媒体时代变革的底气,因此,看着无数的药方,真正以身试法的媒体又有几个,我所知道的,更多的都是小打小闹,有点迈着十字步舞动安塞腰鼓,声音很响,跳的很欢,但始终在原点蹦达。
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误打误撞进入了这个行业,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因为科技的发展让我感到兴奋,感到痴狂,我认为科技带来的快感远高于政治改革带给我们的快感,因此我乐此不疲,尽管收入微薄,但一做就十几年,多次想退出又最终留下。
科技媒体有个好处,就是能够接触最新的媒体形态。因此,我这几十年几乎尝遍了所有的媒体形态,一开始纯粹的平面媒体,之后泡BBS,自己做网站,开专栏,开博客,开微博,开微信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以及自媒体平台,几乎是一个不拉。
事实上,每一个媒体形态,每一个行业,有影响力并且能够坚持的超不过300人,我在这300人当中不是最出色的,也不是最差的,几乎都是处于中间形态,不温不火,就这样一路走来。
这种形态恰恰就像大部分传统的平面媒体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时的心态,每一个都想参与,每一个都没拉下,但始终没有趟出一条新路来。
最近我一直在反思我自己,反思自己做媒体的方法,以及在考虑接下来该如何给自己重新定位。甚至我也在认真考虑是不是也离开这个行业,去换个行当。
因此,好久没有写文章,好久没有参加什么访问,甚至开始拒绝访问,而是去听别人说什么,别人问什么,别人在写什么。因为前面提到的那些困惑,让我不敢动笔,不敢评论。甚至有人还在追讨我三个月前欠下的某笔债,我都不敢接电话,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最近有媒体友人在朋友圈吐嘈,写正面的说你拍马屁,写负面的说你黑企业,写客观的说你无观点,写八卦的说你无底线,那到底该写什么?
而这个疑问也恰恰是我需要解开的!
在全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媒体整风运动之际,所有媒体形态首先需要重新思考的不是商业模式改变,不是如何转型,而是其最根本的内容该如何重新定位,无论是政经,财经还是科技及其它性质的媒体,内容定位始终要高于商业模式的转变。
就像这几年做手机,不管你是走传统运营商渠道,还是电商渠道,还是其它渠道,产品的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包括对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的满足,更是自我革命,不断挑战的精神品质的体现,惟有此方可长久。
一点个人心得,写于北京飞深圳国航班机上!
来源:钛媒体
原创文章,作者:王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