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ress is bad press——谈谈创业公司如何对待媒体报导
摘要:No press is bad press. 七条创业者对待媒体报导的经验:写新闻稿、学会讲故事、投稿给媒体、AB测试媒体、不找公关公司、不要忘记介绍自己的团队。
我记得曾经有个同行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一直受益匪浅:”Put your product out there as LOUD as you can.” 。这句座右铭,一直影响着我对媒体报导的态度:No press is bad press.
早期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谈到新闻媒体的时候,大致有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不知道怎么让媒体来报导自己的公司;一个是不愿意让媒体报导,怕自己产品想法过早被别人抄袭;还有一类比较少见,就是有太多媒体报导,不知道怎么应付。正巧我今年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索性就写下来,和大家分享。能登上各大媒体,绝对是一个快速帮助创业公司传播自己产品和理念的捷径。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个好产品,如果你的产品很烂,那媒体是基本帮不了你什么大忙的。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
1. 你产品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可以动手写产品上线的新闻稿了。新产品上线的那份新闻稿,你可以比较注重于做这个产品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产品的远景目标是什么。这份新闻稿可以是你公司博客的第一篇文章。我时不时会把提前写好的新闻稿拿出来对照自己那时在做的事情,看看是不是符合我当初设定的理想,是不是把我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最核心的功能上。有时候如果团队整天都在埋头做产品,会不知不觉的把力气花在一些不重要的功能上。这个时候,你应该把头抬起来,对比一下当时新闻稿里是怎么写,然后重新调整团队的侧重点。
2. 学会讲故事。会讲故事和天花乱坠般的吹牛完全是两回事情。有故事性的文章往往讲人话。这些文章不讲大道理,不堆砌数据。相反,他们会提供实际的用户场景,他们会注重解释为什么做这个产品,而不光光是简单罗列这个产品的功能。还有讲故事的时候角度很重要,要注意有亮点。比如大家介绍团队的时候,都喜欢把团队里牛人的简历拿出来晒晒,你可以选择不同角度。比如说,我们团队喜欢一边喝Whiskey,一边听Jay Z, 一边写代码。
3. 如果你既不认识媒体记者,也没有任何背景,那就你就从投稿开始吧。挑一个自己最熟悉最有热情的行业,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自己对某个行业的理解。你不用怕别人觉得你的观点会太幼稚,再有名的人写的东西都会有人不同意。还有文章要写的有趣,不要干瘪。写完之后,你就可以去微博上“骚扰”那些记者了。现在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有个微博,要找基本都可以找到。多次投稿之后,你就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名声,建立起一群喜欢你文章的粉丝。这样也可以让媒体记者认识到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以后说不定会找你约稿。这样你的关系网就建立起来了。
4. 不停的AB测试媒体。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读者群。你会发现有些大媒体带来的用户数或者用户质量远远低于那些规模比较小但是内容有深度的媒体。有可能的话,你可以给不同媒体一个不同的连接,这样你就可以追踪哪个媒体带给你的用户数最多。在google analytics,你可以看到哪个媒体带来的流量bounce rate最低。之后,你还可以做cohort 分析,看看哪个媒体带给你的用户活跃度最高最长久。还有,有些媒体只报导最新的产品,有些还报导产品的更新和后序功能。你多联系几次就基本可以摸清各个媒体风格。
5. 不要找公关公司。公司初期,你的资源有限,不应该把钱或者时间花在找公关公司上。你作为公司ceo的必须要学会怎么把自己的东西推销出去。推销给媒体是第一步。如果你这一步自己都不会走,那你将来把产品推销给用户,问用户收钱,那岂不是更天方夜谭嘛?不用怕,这个东西不难,做几次就熟悉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熟悉自己的产品了。
6. 在规划产品功能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保证每一两个星期都发布一些可以值得媒体写的功能或者线下活动。这样的话,你的产品在媒体上曝光频率就会增加。一个经常可以上媒体的早期创业公司,无形中对用户和投资人来说也是一个好现象。
7. 不要忘记自己的团队。你作为ceo,理所当然的会被媒体报导。每次有媒体报导的时候,你记得要把团队成员一起介绍进去。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只做幕后英雄,而把出风头的好事都让给别人。团队成员看到自己的名字上了媒体,这对他们的士气也是一个不小的鼓舞。所以千万不要只顾自己出风头,而忘记了那些在背后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们。
早期创业公司最重要的一个数据就是成长性。你每个星期用户的成长数,直接影响到你的融资的可能性。所以不用太忌讳因为经常上报纸而被人抄袭这种事情。我属于那种喜欢走高调路线的人,也不大在意有没有人会抄袭我的产品。我相信好东西一定会有人抄袭,重要的是如何永远领先对手一步。所以各位ceo,请用好手里媒体这张牌。
作者:黄宽
来源:钛媒体
原创文章,作者:王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