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驱动下公关营销路线图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公关优越性: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颠覆了传统公关营销规则,更开创了公关营销的新局面。在新媒体驱动下,公关营销规则发生了一些方向性甚至本质化的改变:
规则一:公关营销感官化
新媒体使公关从静态公关演进为动态公关,公关生动化时代悄然揭幕。公关生动化强调感官综合体验,通过立体化、多维化、全景式信息沟通,来建立和谐的公众关系。
新媒体的信息往往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让公众的感官体
验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可以更好地达成营销目的。从本质上来说,感官营销的最大价值在于建立接触,创造体验,而接触与体验的本质是信息传达。感官是最直接、最显效的接触点,是有利于促进购买的“触发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人们接受到的外界信息中,83%以上的是通过眼睛,11%要借助听觉,3.5%依赖触觉,其余的则源于味觉和嗅觉。
新品推介是公关营销的关键要务,很多企业已经在追求公关营销感官化。2009年,软件之王微软就开始采取以咖啡馆配合windows7的销售。西雅特SEAT轿车是“享受工程学”的倡导者,在2011年广州车展新品发布会上,以其西班牙的精神和魅力,将艺术与技术、享乐与工程完美结合,奉上了一份感官营销大餐:视觉——弗拉明戈舞蹈、听觉——西班牙音乐、味觉——西班牙美食、触觉——数字触摸屏……
规则二:公关营销投资化
长期以来,公关与广告投入都被视为市场推广费用。但无论是广告,还是公关,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费用。只要公关或广告活动能够为企业品牌资产做加法,其间就有投资的成分。
对于公关投入,如果既无长期效益又无短期效益,或者既无经济效益又无社会效益,那么这笔投入就是成本费用,没有演变为投资,因为没有获得经营增值。经营增值包括渠道资产增值(渠道商、消费者等)、品牌资产增值、资本积累增值等诸多方面,企业公关投资的目的就是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如果企业开展公关营销做不到资产保值增值,尤其是品牌资产增值、经营收益增长和利润上升,否则贻害无穷。正如哈佛商学院管理实务教授盖尔·麦高文所言:错误的营销策略会严重损害股东价值,甚至会使许多人因此丢掉工作,这比做假账和财政丑闻更有杀伤力。在电信、航空、消费产品、金融等几乎所有行业中,我们都能很容易地发现:拙劣的营销往往是公司收益增长缓慢和利润下滑的罪魁祸首。
规则三:公关营销技术化
新媒体的出现终结了以“人”和“传统媒体”为公关工具的笨拙时代。新媒体为开展公关营销提供无限的创意与操作空间。然而,这也对企业提出了挑战,从规律性、日常性的从例行公关到创新公关,从重复性的老动作到不断推陈出新,可以说公关营销越难越难做了。这集中体现为三点:
第一,信息碎片化。公关本质是沟通,内容是信息。信息多源性、不可控性及碎片化等导致公众注意力分散。虽说信息传播越来越容易,但高效传播并准确到达并不容易。第二,竞争。竞争干扰对差异化公关要求很高,这是个大挑战。就在竞争对手你争我夺之间,消费者营销疲劳日益严重。如何触动消费者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或者说找出消费者的兴奋点,能够吸引公众眼球并互动参与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第三,技术。公关技术包括软技术与硬技术,公关创意是软技术,而对(新)媒体熟悉与应用能力是硬技术。想在跟上硬技术的步伐都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不用说如何把创意这一软技术与硬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要知道,熟能生巧,这是成功进行公关创新的基础前提。
规则四:公关营销精益化
在过去,企业做公关投入常常是一笔糊涂账。原因有三:一是公关短期效应尚易监测评估,中、长期效应难于评估;二是传统媒体不具有直接反馈性,很难获取反馈并难于及时听取反馈的声音;三是传统媒体公关投入机制死板,按版面计费或按公关项目计费,媒体不对传播结果负责。企业要想评价投入产出,只能开展调查或委托第三方调查,并做出粗略评估。
这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开展公关营销活动的需要,企业对投入产出越来越追求“可视化”——可描述、可量化、可评价。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精益化公关初见端倪。精益化公关强调投入产出比,既是小投入大产出的概念,也是以是大投入获取更多产出的概念,是一种具有价值增值效应的投资行为。它强调投入的价值性、精确性、可控性和效益性。
当然,精益化公关并不否认过程管控,因为这是收获公关成果的必要条件。公关操作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导向,以及精准的公关定位。其实,目标管理上的SMART原则同样适合于精益化公关:明确、具体、可量化或可细化、可实现、有时限及资源限制。这体现了精益化精神:不投入不必要的公关要素与资源,最大化地实现目标并获取收益最大化的成果。
规则五:公关营销全民化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成为媒体。企业从营销规则的建立者演变为营销规则的统一者,由市场秩序的主导者转变为市场秩序的规范者。或者说,企业从制造传播到管理传播,从信息制造商到信息管理商。
传统公关营销中,企业作为信息制造传播商,承担着“制片”、“导演”、“主角”、“发行”四大角色。在新媒体时代,企业要把四大职能中部分甚至全部交给社会公众。一些掌握新媒体技术的社会公众已经不再是简单地用文字、图片与音频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而是创作了具有高传染性、流行性视频短片,或者FLASH,会快速地成为网民所热烈追捧的对象。从网友自制短片讽刺含三聚氰氨的“毒鸡蛋”,到自制短片讽刺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值得企业反思。
全民化公关情势下,改变了过去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一是开始改变企业掌握信息与公众所掌握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二是改变了正面信息传播与负面信息传播不对称的状况。企业的秘密越来越少,甚至进入了无秘密可言信息裸体时代。有关企业的任何一点“丑闻”都难于粉饰与遮掩。
规则六:公关营销口碑化
在过去,企业开展公关营销往往要抢占主流媒体,借以传达主流声音。但是,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再明显,来自公众的主流声音常常可以广为流传。这就是口碑,尤其是来自消费者、行业专家等代表性、权威性意见领袖的声音,更容易形成主流化口碑。可以说,新媒体时代就是口碑制胜的时代。根据调查,80%的消费者对口碑的信任度,超过任何其他的信息来源;而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喜欢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中讨论产品、评论服务、分享信息。
过去,虽然企业非常重视并强调“口碑”,但对于口碑的形成与传播,却始终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已不合时宜,口碑需要管控。理由有三:其一,传播主体多元化。如今,除了现实消费者,企业、代言人、新闻媒体等都可以成为口碑的传播主体。其二,传播方式多元化。由单纯的关系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到如今口耳传播、网络传播(论坛、社区、博客等)等多元传播方式,使口碑的传播速度与效率剧增。其三,传播管理困难化。网络社会化以及媒体个人化,直接导致口碑具有了病毒效应。
我们知道,口碑包括正口碑与负口碑。出现负口碑不可怕,关键是正口碑能否占主流。企业必须积极参与到口碑营销中去,“用自己的嘴带动别人的嘴”,这远比控制负口碑要高明得多。当然,负口碑管控的关键不是使其归零,而是使其渐弱、边缘化。
规则七:公关长效化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都在微缩化公关职能:第一,觉得具有行业特殊性、市场局限性与产品专业性,如工业品,觉得公众无关并且宣传没必要甚至会造成浪费。第二,长期仅仅把公关理解为新闻播报、宣传炒作或危机处理手段,对公关理解片面且局限,远未发挥公关的营销威力。第三,仅仅追求公关的短期作用,而忽略公关的长期效应。或者,仅仅站在眼前需求做公关,而未站在企业全局及未来角度做公关。
在新媒体时代,与公众沟通已经具有紧迫性。任何行业、任何企业、任何产品的目标客户都隐匿于公众之中,他们及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会会影响其购买行为。如果仅仅与目标客户沟通,结果可能会很糟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被影响的个体。
另外,还应看到一种现象:公关营销产生效果周期延长,或者说存在一种滞后效应。同时,公关营销的效应周期缩短,战术性公关价值缩水。这除了公众遭到信息干扰有关之外,也与公众成熟化、理性化有关,他们需要一个理性思考与反应周期。
这就要求企业把目光放远,站在全局、长远、系统的角度上来操作公关营销,将其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市场战略、品牌战略高度,实现从局部公关到系统公关,从战术性公关到战略性公关,从临机公关到长效公关的整体转变,追求对公众的长期与深度影响力。企业要规划好公关路线图,并在变化中以不变应万变。
来源:国际公关
本文链接:http://www.prnasia.com/blog/driven-by-new-media-pr-marketing-roadmap.html
原创文章,作者:王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