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中企海外并购成功率仅40% 英媒:海外并购公关先行

专访英国经济学人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前英国财政部经济学家Robin Bew

2012年12月底,商务部发布了《2012年商务工作年终述评之十: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报告。报告中提到2012年前11个月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直接投资155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25%,跨国并购正在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

然而更多的时候,在中国企业迈开步子走向世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并不能常常成为竞购中的赢家。

“对中国企业来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他们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只将关注点放在了收购的本身这件事情上面,而没有关注更广泛的公共关系处理。”在英国经济学人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前英国财政部经济学家Robin Bew看来,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受到质疑和冲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购?以何种方式参与竞争对中国企业最为有利?什么是合适的并购目标?针对这些问题,Robin Bew近日接受了《中国经营报》的专访。

合资比完全并购更可行

《中国经营报》:最近华为和中兴在美国受到调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有跟风的趋势。应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Robin Bew: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美国部分政治人士认为华为不够透明且担心会危机美国国家安全以及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世界角色的影响。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同样有这些担忧,且这种担忧会长期存在。事实上,本地化几乎不能减少这种担心。如果两国尤其是在安全和知识产权方面关系友好,应该会有帮助。华为等企业必须直面这个挑战。

《中国经营报》:在一些海外并购案中,我们注意到一些中国国有企业因为所有制的特殊性而在交易中处于劣势,因为交易对象会担心如果交易会造成一定的不可控后果,尤其是在一些技术性的收购案中。对此,你如何看待中国国有企业这样一个“特殊”的参与者?

Robin Bew:国企的大型并购总是非常敏感的,中东国家也遭遇到这个问题。并购时,中国企业需要努力使自己的意图能被理解,决策过程是透明的,被收购企业所在国的股东对并购是支持的。中国企业会发现,合资企业的形式比完全并购要容易得多。然而,中国政府也需要注意,对中国投资的怀疑不只反映出对并购意图的担忧,还有对中国地缘政治意图和对外政策的担忧。更清晰和稳定的对外政策对海外并购有益,在有些时候,那些力图在国际上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会游说政府实行这样的政策的。

《中国经营报》:从汤森路透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迄今已公布的中国参与的并购共计3387项,金额达2037亿美元,较2011年的1978亿美元上升3%。能源 与电力行业的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22%。能源和电力、交通等领域持续成为中国海外并购的主要行业,在你看来这体现了怎样的趋势?在这些领域的收购案中国企最应当关注哪些方面?

Robin Bew:我们要注意,不要过分解读并购方面每年发生的变化。路透的数据确实反映了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趋势,即获取自然资源。这说明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除了依赖国际商品市场外也更加迫切地想要拥有自然资源。这对于处在中国这个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是正常的。但是,长远来看,我认为收购一些高附加值行业的企业更重要,比如机动车制造、高科技企业以及大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学习管理国际业务和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一流企业竞争的经验。并购要以商业利益为前提,并购的资产在国内市场上能带来收益。

《中国经营报》:不过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仅为40%左右。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Robin Bew:我们的数据显示,87%参与投标的中国企业成功实现了收购行为,但之后运营也可能不成功。不过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风险和机遇评估方面花费的时间要多得多。例如,中国企业尽职调查的推进速度往往相当缓慢,它们与收购对象的磨合时间也相当长。中国企业需要几周才能完成发达国家企业几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因此,中国企业往往会坐失收购良机。

反应缓慢的背后可能是因为中国公司对于他们管理被并购公司的能力并不是很自信。我们的建议就是中国公司是否采取一些其他的机制形式来进行海外并购活动。例如,通过合资企业的方式或在国外寻求合作伙伴的方式。这些也是目前一些欧美大型跨国企业常用的方式, 好处在于首先易于管理,第二是避免政治上的争议。就像北汽控股公司当时收购萨博汽车公司的技术,而不是它的品牌、工厂和设备,所以这个过程就非常平稳、非常简单。

重视经营公共关系

《中国经营报》:中国企业经常被诟病在公共关系上做得不好。应该怎么做?
Robin Bew: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他们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只将关注点放在收购这件事本身上,而没有关注更大方面的公共关系的处理。这包括与监管者、与政府和与当地人的关系,与所在国人的关系。所以有些时候中国可能在其他国家建了一个工厂,但是会发现它并没有得到本地企业和社区的允许去运营, 最后他们只能急急忙忙把公司卖掉。

我建议应该是这样的顺序,中国公司决定进入某一国的市场,首先应对在当地经营能够给本地市场带来的利益和在本地市场带来的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然后找到具体能够交易的对象。现在很多公司把这个顺序做反了。

除了要和本地的社区、本地的政府和监管部门有很好的关系或者声誉之外,中国公司还需要在它的目标收购公司那里也有很好的声誉。中国公司在国内的竞争优势一般是成本控制得比较好,可是它收购的国外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在于它的高质量和高附加值,这样的成本就比较高。中国公司应该和本地的公司探讨好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中国经营报》:中国、巴西这些发展经济特别快国家的一些大公司似乎过于热衷于海外并购,而且追求大交易、大品牌,比如说联想收购IBM PC事业部,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是不是反映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如何克服这种心态?

Robin Bew:这两个收购其实还算是成功的收购。购买一个大品牌涉及到了很多很复杂管理的过程,挑战也会很大。中国很多公司经验不足,所以他们失败的几率就很大,失败的成本也就越高昂。收购大品牌风险很大,但是回报也很高。

《中国经营报》:2012年1月~11月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在未来的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表示对于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会加大。在海外并购上,你觉得政府应该做什么?

Robin Bew: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快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这样一个经济体拥有重大海外资产很正常。中国政府可以通过保证海外扩张所需的资金的方式支持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重要的是,海外并购的目的一定要是商业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并购目的由企业而不是政府作出。如果中外企业能够公平竞争,中国企业将从海外并购中获益良多,在国际竞争中得到磨练。

投中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上市公司宣布出境并购交易66次,并购金额已达1023.89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129%。

其中有40例是资源类并购,金额达到936.76亿美元。

2012年中企海外并购重点事件

三一重工[10.39 -1.89% 股吧 研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德国著名中型企业与中国企业的首次合并,刷新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海外并购纪录。
并购金额:3.24亿欧元(约4.2亿美元)

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最大宗企业并购,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最大宗海外并购。
并购金额:26亿美元

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这是中国企业迄今在海外获批的最大宗收购案
并购金额:151亿美元

中国财团收购国际飞机租赁公司——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规模的一次股权收购
并购金额:52.8亿美元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艳洁

原创文章,作者:赛琳娜•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4410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