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误导的传统出版业
最近几年来,传统纸质出版业遭遇了巨大的挫折,报纸杂志的出路在何方?曾几何时,一个叫做“自媒体”的名词日渐流行,似乎媒体的一切命运已被它悄悄掌控。
人们津津乐道的自媒体到底什么呢?细说起来,自媒体这个名词是个舶来品,与它含义最接近的有两个词:We Media(众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人际媒介)。
众媒体(We Media)的原本意思是说,网络论坛、个人博客等个人直接书写的内容将成为新闻流程的重要环节,众媒体将是未来的主流媒体。注意,We Media中We是复数,所谓未来的主流媒体,是基于众多博客群体。当把“众媒体”翻译成“自媒体”的时候,给人带来很大的误解,以为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成媒体,而且能超越成千上万专业员工的电视台、杂志社等真正的媒体。
早在03年、04年博客开始流行的时候,许多狂热分子就奉某些单个人的博客为神器,高举起媒体革命大旗,并认为非专业记者的个人随手记录内容要高于专业记者的采访,我那时写过分析文字,当然,这场闹剧以一些狂热博客网站的快速衰落而收场。
人际媒介(Inerpersonal Meium)的意思是,交流者对内容有影响。与人际媒介相对的是大众媒介(Mass Medium),大众媒介是类似报纸、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介,传播过程是由信息发布者通过专门性渠道进行,渠道并不对具体内容产生影响,比如报纸发行过程中,中途的汽车和报纸发行员的工作是独立于内容的行为,运输的方式也相对固定。相对于大众媒介而言,人际媒介比如微博上的信息传播,每一个转发的人都会对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甚至加上点评来促进传播。还要注意,这里的是Medium媒介而不是Media媒体,人际媒介强调的是传播的途径而不是媒体的影响力。
众媒体(We Media)和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概念的提出,确实意味着传统媒体形式受到冲击,但众媒体和人际媒体重点是众人的力量,而不是某个活跃的个人。因此,当几个传统媒体的记者或者编辑,认为下决心离开体制就能够改变媒体生态时,实际上是走上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众媒体当然更加依靠个体的力量,但鼓励的众人机制平台的创新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众媒体”曲解成“自媒体”带来的误导性远比想象的大。
当微博流行,一些受互联网冲击的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开始寻求新生之路,纷纷开设媒体账户经营,以为只要有了粉丝,就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媒体价值。可是,由于几乎没有考虑报纸价值微博上顺延问题,许多开了微博账户的报纸,除了新增了一个微博部门的预算开销之外,并没有什么收获,报纸该没人看依然没有人看。反个来,微博的快速发展却在加速报纸的死亡。
大众媒介(Mass Medium)没落个人媒介(Interpersonal Medium)兴起的机会属于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封闭的发行机制必须快速转移到开放的网络平台上,报纸、杂志的自救不在于在微博上养一个大号成为独孤的自媒体,而是要更多考虑微博开放属性,能够将整个报纸编辑、发行利用技术力量在微博上整体借力。
把个人写作说成个人出版与把人际媒介(Interpersonal Medium)说成自媒体一样不妥,we media(众媒体)虽然依赖个人的力量,但决定性要素还是运营平台。出版业正在经历变革,电子阅读平台至关重要,个人作者的成功必须依靠某个平台,就像手舞足蹈的“自媒体”大v们需要新浪微博一样。
如果你认为“只要能生产足够好的内容,传统媒体同样可获得生存空间”,那么我来泼点凉水好了,即便有好的内容,如果不契合平台用户,依然没有生存的空间,信息富足的时代,媒介即是行动,影响力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来源:醒目眼
原创文章,作者:王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