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药丸辣!?药丸辣!?ChatGPT要改变传播人的职场生态了吗!?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这听起来像是在危言耸听。但我们不妨先看看科技圈的大佬们都如何评价ChatGPT。
 
马斯克去年就发Twitter说:ChatGPT好吓人,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AI不远了。(请注意用词:危险)
 
比尔盖茨表示:ChatGPT出现的意义,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这相当于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奇异点)
  
微软现任CEO纳德拉说:对于知识型工作者来讲,这就完全等于工业革命。(划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提升)
 
ChatGPT还被称为是“搜索引擎的未来,是潜在的谷歌杀手”。难怪这些天,Google和百度这些搜索引擎公司都第一时间付诸行动,紧随其后推出竞品。
 
此外,ChatGPT已经被“美版今日头条”Buzzfeed聘为记者。它还在Google的职业能力考试中通过,被定级为三级工程师,年薪18万美元。
 
相信这些看似不可思议,但却又的的确确发生的,会让传播人感到一些情绪。
 
ChatGPT到底有何不同,为何又兴起的如此之快,作为传播人该如何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快速进入主题。

 

简单快速看懂ChatGPT。

下面,我们避开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术用语,以传播人最简单的方式来介绍下ChatGPT。
 
一句话来说,ChatGPT是一个具备了信息检索、聊天对话、内容生产等多功能复合型的智能化聊天机器人。它在内容生产领域的能力更是异常强大。
 
想必作为传播人,我们都很了解UGC(用户生产内容)、BGC(品牌生产内容)、PGC(内容生产机构)这些专用名词。那么最直观的来理解ChatGPT,它是一种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产内容)。
 
既然是AI生产内容,就说明它的内容是具有原创性的,也就是通常情况下没有版权风险。同时它还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这和其它语音机器人的智能程度相比,堪称蚂蚁与大象。
 
然后再从具体的功能上来说。
 
ChatGPT从商业提案、程序代码、论文写作、视频脚本、诗词歌赋、日常聊天都能统统拿捏,更不用说是传播人日常涉及到的商业说明文、以及新闻稿这类内容了。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被用到“崩溃”的ChatGPT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危机感了。
 
其实不止如此,ChatGPT的语言互动模式与人类还高度接近。我们举些例子(皆为精简后的回答)。
 
问:公关会不会被AI取代。
ChatGPT: 不会被取代,因为综合分析历史上的所有公关事件,我们很容易发现:背锅是公关的核心竞争力,但AI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公关是不多的几个将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之一。
 
问:你认为纸媒是否会消亡?
ChatGPT:(大意)纸媒在某些场景中是必不可少的,纸媒不太可能消亡,但对于媒体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会有所改变。
 
问: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现有的媒体形式吗?
答:不能。人类在讲故事、表现艺术和传递信息方面有独特的技能和能力。
 
读到这里是不是发现,这家伙的确非常聪明,而且内容生产力也很强大。这甚至倒逼媒体宣布将来不会刊发人工智能撰写的文章。(《自然》杂志在1月24日宣布,不会刊发将人工智能工具列为作者的论文)这同时意味着,即便是专业的媒体,也可能无法分辨一篇作品到底是人创造的还是由机器创造的。
 
真是不一般,下面我们也通过美通社Brandwatch、 MMI等数据洞察工具,为大家分享关于ChatGPT在海内外的蹿红路径与相关表现。

 

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ChatGPT推出仅两个月,月活用户突破1亿。
 
乍一看,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
 
做个对比。Instagram做到这个量级,用了两年半。此前的世界纪录是Tiktok,用时9个月。
 
而ChatGPT仅两个月突破1亿月活,这让其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那么在它的爆火之路上,在全球媒体端来看又有哪些特殊的表现,想必也是传播人好奇的。
 
首先在海外媒体提及“ChatGPT”的声量数据中,美通社发现ChatGPT从去年11月就开始出现了声音,不过一直处在较低的讨论度上,一直到2023年的1月27日才出现了声量高峰。而在这一天,共有22,920篇媒体报道提到了ChatGPT。可谓是突然爆红。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期间,媒体影响力最大的五家媒体分别是:CNBC、Microsoft Azure Blog、Business Insider、Skinnytaste、TheNewYorker。领域覆盖:综合新闻、科技媒体、商业媒体、泛生活方式媒体。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分析“ChatGPT+Branding”这对组合关键词,在词云中能发现:除了能联想到的AI、技术等常规关键词外,还能看到一些有趣的词:Panic、Music、eSport(电竞)。对ChatGPT的评价词也普遍积极:New、intelligent、enhance、good、revolution。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从全球范围来看,媒体关注度最高的国家中(不含中国),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美国、印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视角再回到国内。美通社分析国内相关的媒体传播数据后发现,从2022年11月到2022年2月初,全网一共产生了12万余条相关信息,并在2月7日迎来激增,声量高峰比海外晚来一周。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从一些相关文章标题来看,最快付诸行动或发声的均是搜索引擎公司与科技公司。同时与ChatGPT高度相关的职业话题也开始出现。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通过对国内热词词云分析后发现:媒体和网民对该事件的主要关注点在:“百度、文心、聊天机器人、系统全面、开盘走低”等信息。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在以“ChatGPT”为关键词的传播过程中,媒体渠道中微博占比最高为63.08%,微博是主要传播渠道。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在微博传播的放大过程中,还形成了多个爆发点,一些大V的内容被多级传播,进一步推动了ChatGPT的蹿红速度。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最后,ChatGPT的相关报道信息中,绝大部分声音的情感态度偏中性,正面占比(3.02%)>负面占比(0.97%)。
 
从数据看ChatGPT蹿红之路
 
整体来看,ChatGPT的蹿红之路从美国本土燃起,然后快速席卷全球,并对科技行业、搜索行业、营销传播行业带来了更广泛的影响。

 

 传播人有必要焦虑吗?

人工智能强大的同时,似乎也放大了许多职场人的焦虑。
 
根据6pen预测,未来五年中,会有10%-30%的图片内容由AI参与生成,有望创造超过600亿以上市场规模。Gartner预测,2025年AIGC产生的数据将占所有数据的10%,而2021年该比例不足1%。
 
再看看今天如此聪明的ChatGPT,很难不引起人担心,自己的饭碗有一天会被机器抢走。尤其这一次是涉及到许多脑力工作者,包括代码工程师、新闻编辑、市场分析师、客服等等,似乎都有被ChatGPT替代的风险。
 
而ChatGPT被问及相关问题时也回答到:有些职业,特别是那些需要重复性和精确性任务的职业,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影响。至于取代哪些职业,ChatGPT列出了清单:数据录入员、重复性办公室工作、工厂生产线上的简单任务、电话销售员、简单的客服工作。
 
更进一步来看,再被问及其内容创作优势时,ChatGPT回答说:作为Al,我有以下优势:1)速度快:我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文本节约了人类写作的时间。2)内容丰富: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库,生成丰富多样的内容;3)不易疲劳:我不会因为写作疲劳而影响写作质量。

 

媒体都如何评价?

当然,是否真的值得焦虑?传播人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摘录一些媒体观点,为大家进行分享。在聊天机器人主导的“自动化新闻”的挑战面前,新闻媒体和记者要锚定自身的独特性,以更具深度、更加独特的视角、更有人文关怀的解读来进行新闻文本生产,用高品质新闻来应对聊天机器人的冲击。专栏、突发新闻报道、特写、新闻分析等目前还是聊天机器人无法与人类创作者媲美的类型。——《我们让ChatGPT写了策划案、视频脚本……So,记者会被AI“卷死”吗》未来,社会结构可能是幂律分布:最上层是各领域创造性工作者,中层是人工智能,基层是大多数服务于创造性工作、辅助人工智能工作的广大群体。基层所创造的人均产值比较低,社会大多数财富可能是最上层的创造性工作者创造的。——《ChatGPT将杀死我们?》

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辨识,AI并非万能。即无论AI如何强大,其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人类面临所有问题的很小一部分。因为现实世界中有海量的问题并不是数学问题,也就不可能通过计算来求解。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也只是可计算问题的一小部分。——《一文读懂:有关ChatGPT的十个问题》

目前来看,ChatGPT对于信息的抓取、理解、归纳在专业上依旧是基础的。过于精准的提问会令它无法给出答案。而它能回答的问题并没有给我惊喜和意外。看上去,就像一位认真但又资浅的广告人,课文背诵很好,但没有独立有力的观点,有点傻傻的可爱。——《ChatGPT日活超1亿,能替代创意人吗?》

ChatGPT自认为有一些不足。1、缺乏创造力:我只是按照语料库的模式生成文本,缺乏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不能体现个人情感:我没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此不能体现个人的情感。3、容易存在误导性:由于语料库中的内容可能不完整、不准确,因此我生成的文本也有可能存在误导性。——《我们请ChatGPT模仿杜甫写了一首诗》

注:本文数据内容来自美通社中国媒体监测平台MMI(Media Monitoring Insight,简称MMI)以及美通社海外社交媒体聆听平台Cision Social Listening。其提供的AI与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对数十亿社交媒体的海量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数据全面,分析深度。

您也可以关注“美通说传播”的公众号:prnewswire 

原创文章,作者:凯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24943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