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职业传媒人职业发展和思考
编者导读:美通社内容授权和发布总监柯佳时(Joshua B. Cohen)6月到访中国办公室,借此机会,美通社在沪就中美媒体人职业发展的话题举办了清谈会,邀请了数位中国主流媒体的一线记者、资深传媒人等进行了交流。
分享者:柯佳时,美通社内容授权和发布总监,精通中国普通话、西班牙语和法语。他在商业与金融新闻的开发和发布领域15年以上的经验使他擅长处理与各类网站间的合作,熟知美国主流传媒人的现状等。曾经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的经历,以及目前在美通社负责建立和管理面向全球数千个网站、数据库和内容整合商的发布网络工作,使柯佳时熟悉中美文化和传媒形态差异。
本次来访交流的中国记者,呈现出非常趣味性的对比,既有60后资深老记老编,也有85后新新“人类”;有擅长英文游走各国采访的国际化中国传媒人,也有擅长深根本地民营经济报道的“老编”;几方分别来自不同类型和截然相反背景的媒体,日报、周报,杂志,有政府主办媒体,也有完全市场化操作的商业媒体,这些差异性让本次交流充满热烈的讨论气氛。
相同点一:中美双方传媒人达成共识,年轻“血液”成主力
在中国,出于“大家都理解的原因”,一大批“85后”正成为媒体的一线活跃力量,并在新人阶段就赋予了“重要”的采编任务。而在美国,也呈现相同的态势,虽然“老”记的资深仍然深得青睐,尤其是成名之后的美国传媒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后会选择以“个人”为传媒方式;而年轻传媒人则更加活跃与各类媒体机构,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和使用的“语言”习惯上,新人类呈现更灵活的观点和使用方式,他们更懂得利用思维和社交媒体的优势,更快速和“生猛”的分享思考和所见所闻。
相同点二: “噱头”的反向影响
在美国,广告商的取向是对新闻媒体很大的制约。美国各大电视台都不是独立运营,其母公司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各大报纸的编辑部的生存和新闻走向会受到“有意无意”的影响。而在中国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渐进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中国式”的“噱头”,尤其是传媒大亨默多克进入纸媒领域后,改变了美国纸媒以往本色描述的风格,它们也开始寻找“噱头”。
相同点三: 社交媒体影响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力,传媒的跨国边界和明显差异性亦在降低,虽然文化和观念的差异性,以及报道方式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但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在深刻影响中美传媒人的报道思考方式,以及新人的成长方式。中美媒体的一个现象是,与几年前相比,年轻记者入行后稳步成长的过程相比以前更短,全媒体的思路让新人都必须快速的“上手”,相比70后、80年代的传媒人,新人们需要更熟练的使用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工具,并在大脑中时刻能“引爆”新媒体的报道方式,比如抵达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之后,需要快速的拍摄、采访、录音、甚至自行拍摄视频,并马上通过各种工具第一时间传播至网络,个人/报社/电视台的报道地址,并在后续当天内根据媒体的特性进行深度报道,或快速性的联合采访。不仅报道的时间相比过去更少更紧迫,同时也更加碎片化,报道的语言方式上中美双方都出现更多的网络语言融合性的特点。
差异点一:转行率
美国传媒业拥有各种类型的协会,比如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新闻记者协会(SPI)、甚至亚裔记者协会等,传媒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活跃,同时文化的因素倡导下,多数记者从事媒体行业是因为真正喜欢,老记者很常见。而在中国,许多记者在积累几年工作经验后,纷纷转行进入新的领域,比如公关公司、企业,而美国传媒人转行做PR,据Joshua介绍比较少见。
差异点二:从业约束
以《纽约时报》为例,报道上市公司新闻的记者被严禁购买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美国记者要遵守的从业规则明显严格于中国。在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公约中所陈述,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追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叙述,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来自所有专门领域和媒体的有责任感的记者,都努力彻底和忠实地为公众服务。职业正直感是记者信誉的基础,协会成员因此对于职业道德行为产生共同认识,并严格强调“永远不要剽窃”,一旦发现相关案例,通常很难在业内再度立足。
差异点三:收入、地位差距大
中国传媒人对于美国记者的社会地位、收入比较关注,与中国媒体行业相似的是,社会地位和收入也是由媒体及记者个人影响力不同所决定,比如《纽约时报》与社区报、网络媒体与视频记者,知名与否导致记者间的收入多少差别较大。美国的传媒人社会地位相对医生等传统职业较低,收入相对PR公共传播领域少,但总体而言,仍是一个容易受到大众理解和关注尊重的行业,虽然也有黑幕和部分报道手法的争议,但社会气氛和文化下,多数强调新闻性的真实客观。
关于美通社
美通社创建于1954年,在全球11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以40种语言将商业信息发送到135个国家和地区,从2003年开始,美通社全球各地办公室高层负责人不定期到访中国,进行当地传媒文化交流和信息沟通,从新媒体的全球各地使用变化、到视频力量的崛起分析、到新新传播的变化思考,我们乐意与更多的中国传媒人进行沟通分享,并多次与中国主流的媒体集团联合进行传媒形态的调研报告,如:2010年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2011中国企业新媒体应用调查报告;白皮书:如何用视频吸引受众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刘晓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