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关于“外媒驻华记者”这个神秘群体
作为一名有着十余年行业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北京奥美公关顾问Graham Norris分享了与驻华国际媒体记者合作时需要了解的五件事。
1 他们通常都是外国人
外国媒体机构驻中国大陆工作的记者大都是外国人。这并不是因为当地缺乏人才,而是出于法律因素:外国新闻媒体机构不能雇用中国公民作记者。但雇用当地“新闻助理”和“研究人员”从事疑似新闻报道工作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他们的付出只能通过令人尴尬的委婉说法(例如,对新闻报道的贡献)得到承认。但通常,大家都希望与来自国外的记者打交道,尽管他们可能极其熟悉当地环境并且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2 这样的记者并不多见
外国记者非常稀缺。这在许多国家并不鲜见,但考虑到中国的国土范围和产生的新闻数量(更不用提收集新闻的困难程度),在这里,记者的稀缺性比其他国家更加明显。
以一份著名的英文商业报纸为例,其在北京有五个记者,在上海只有一个记者,但采访范围却覆盖了整个中国。这意味着即使是最完美的媒体活动计划,也可能被当天的突发新闻轻松替代,且永无尽头。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Kim Jong-il)2011年圣诞节前的因病猝死为例,这条新闻取代了当时所有的新闻热点,而当时许多记者都在度假。
3 专家凤毛麟角
鉴于几乎没有记者到处走动,专家凤毛麟角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以一位驻任北京的记者为例,其不但要报道科技新闻,还要报道媒体新闻和国防新闻。而且,大多数新闻社根本没有从事医疗保健/医药行业报道的记者。这意味着新闻报道必须带有更多背景知识。也就是说,带有相关背景和佐证的翔实报道会更受欢迎。
4 他们生活艰辛
外国记者在中国工作会面临许多困难,一些困难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而许多困难却是中国所独有的。其中之一是签证问题。常驻中国的外国记者在这里工作所需要的J-1签证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拿到,且需要一年延期一次(通常要经过政府部门的面谈)。
五月份,由于对敏感话题的报道,半岛电视台记者的签证延期申请被拒,成为1998年以来首位有此遭遇的记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对中国新闻助理的威胁以及获得可靠新闻(甚至官方来源)的艰难,这都催生了一个极其令人沮丧的新闻环境。因此,要避免使用可能波及媒体信息的故弄玄虚之词。报道要直接、诚实。
5 他们不喜欢双重接触权
由于国内记者和国外记者开展工作的方式不同,公司倾向于相应调整方法,而这些方法通常都不利于国外媒体。而且,在报道风格和新闻角度方面也存在着根本差异。
公司通常只是在活动之后向国外记者发送一篇新闻稿,而不是尝试同时适应他们的报道风格和新闻角度,这就使国外记者不得不临时抱佛脚,而且感到愤愤不平。从这里可以学到的是,公司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国外媒体的因素,同时对两个群体的不同需求保持敏感性。
CLS Communication 协作翻译 / Translated in partnership with CLS Communication
本文来源:Campaign
原创文章,作者:刘晓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