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让企业内容触及更广泛的“陌生人”

——媒体如何评判一个成功标题与图片

——如何让受众记住企业的信息?

——门户网站内容生产传播趋势的变化

7月7日,美通社新一场主题为“企业品牌如何从求报道变被报道”的新传播茶会活动,在四川成都天府丽都喜来登酒店顺利举行,活动邀请到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涂涛教授、封面新闻编委、内容中心副总监宋扬女士,美通社中国区受众拓展部总监刘晓林先生三位演讲嘉宾,与在场的50多位企业嘉宾展开一场生动有趣的分享。

让企业内容触及更广泛的“陌生人”

通过兴趣订阅,让企业内容触及更广泛的“陌生人”

封面新闻编委、内容中心副总监宋扬女士首先结合生动的实例,就媒体的内容喜好和传播规律展开分享,她表示,企业做传播要通过多种渠道,微信是基于相对闭合的熟人社交圈层进行的传播,并没有分发到内容真正的目标兴趣人群,对于企业来讲,在更多更广的渠道找到准确的受众,针对更广泛“陌生人”的传播效果才是更有效的,而不是仅局限于和满足于微信传播的“朋友圈幻象”。

让企业内容触及更广泛的“陌生人”
封面新闻编委、内容中心副总监宋扬

绝大多数稿件是从标题判断新闻价值点,好的新闻图片是不经过修饰的

宋扬还从实战的角度,就美通社分发到封面新闻的企业新闻稿案例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分析,她提到,“新媒体编辑每日要审核发布数百篇稿件,绝大多数是从标题中迅速判断新闻价值点,这种判断可能是一念而过,只要符合新闻价值的用稿标准,往往并不会太过关注稿件有多大的公关成分在里面,所以一条务实的好标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她还指出企业在新闻稿发布时常见的一种误区,稿件图片采用拼图的形式,宋扬认为,新闻图片肯定需要具备新闻价值,而不是经过修饰的,不专业的拼图会直接阻碍媒体对图片的使用,错失传播机会。

未来的企业传播人员需要具备技术视野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涂涛教授通过一个时间轴,生动的分析了新媒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演变。他表示,新技术为未来的企业传播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新闻生产的机制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传播需要打动编辑和记者,但未来的传播需要打动更精准的受众群,企业传播人员的知识结构也要随之变化,需要具备技术视野,在新闻创作和发布的过程中更有所目标。

让企业内容触及更广泛的“陌生人”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涂涛教授

如何让受众记住企业的信息?答案:内容可视化

涂涛教授提到,五感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接触信息的时候,视觉上的记忆占据83%,听觉占据11%,94%的信息是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灌输到受众的脑海里。

企业在发布内容时,首先要思考即将传递的信息,通过什么样渠道去发布,用什么样的形式最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记忆?信息可视化不仅仅只有文字、图片和视频,未来还可以采用AR/VR等新的技术模式进行新闻传播。

涂教授总结道,“法无定法,企业传播人员需要把思维从最传统的形态模式上跳跃出来,用户思维才是真正的新媒体智慧,Think fast ,talk smart, 才能够将“求报道”和“被报道”的距离缩到更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最速曲线”。”

Web2.0门户时代的人工转载新闻模式将加速被算法取代

美通社中国区受众拓展部总监刘晓林结合门户网站的近期改版的特点,分析了商业门户网站内容生产传播趋势的变化,他提到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门户加速转型原创内容的生产,在原创、独家、观点、态度方面深度优化内容,另一个趋势是继续加大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投入扶持力度,技术上强化对原创媒体内容、兴趣内容、精准内容和本地内容的分发推送,Web2.0门户时代的依靠编辑大量人工转载新闻模式将加速被大数据内容算法取代,这个趋势在不久的未来将会影响更多本地媒体和垂直行业媒体。

让企业内容触及更广泛的“陌生人”
美通社中国区受众拓展部总监刘晓林

内容打动读者一定是有可被“Get”到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是新闻价值、也可以是观点、故事,从情感和利益角度与读者产生关联

他提道,“记者的工作是新闻报道,而不是为某一家公司做推广,你的内容拿什么来打动他,一定是可被“Get”到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是新闻价值,也可以是观点,或故事,从利益和情感角度与读者产生关联。无论通过何种形式何种渠道,只有真正被读者和媒体接受和阅读的内容,才可能对企业产生真正的价值。”

刘晓林与在座的企业嘉宾分享了美通社提出的企业新闻稿发布的STORYTELLING(讲故事)准则,并结合美通社发布的企业稿件案例展开了趣味的分析,他分享的“新闻稿中最让记者讨厌的词”,让现场的企业嘉宾兴致勃发,表示今后需要避免。

让企业内容触及更广泛的“陌生人”
现场的企业嘉宾踊跃提问交流

本次茶会共有来自安利(中国)、通甲优博、  胜电子、JW万豪、IFS、英孚凯尔的50多家企业的品牌公关经理、市场总监等嘉宾现场参与了交流,现场交流提问气氛踊跃。

来源:美通社

原创文章,作者:赛琳娜•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9045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