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秦朔:新媒体运营不能单打独斗,要靠团队作战
新媒体运营,如今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做,但不是都能像“秦朔朋友圈”这样做出成绩的。秦朔,这位中国传媒行业的标杆人物,早早成名、统领过一千多号人马的前报社总编辑,在传统媒体行业沉浸25年后选择重新出发,在47岁知名之年创办自媒体“秦朔朋友圈”。不到半年,“秦朔朋友圈”微信已吸粉无数,微博粉丝也超过383万人。从传统媒体出来后,秦朔对于自己在体制内的工作有了更多局外人的思考。本期美通社媒体高层访谈就请到了这位中国传媒界领袖级人物秦朔,聊一聊媒体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诸多独门经验、观点、案例,边看边get!
传统媒体将死?业内大咖不同意
美通社:吴晓波曾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认为“秦朔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传媒黄金时代的终结”!您怎么看大家都在议论的“传统媒体时代走向终结”的呢?
秦朔:传统媒体,特别是优质的传统媒体,大家都认为2016年可能更糟,几年之内就考虑崩盘的问题,我现在的看法恰恰相反。传统媒体的下滑并不意味着媒体不行了,更不意味着内容产业不行了,相反它预示新的内容产业黄金时代的来临。媒体的载体形态也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还是永远都会存在的。
所以,如果只看传统媒体的部分,你会觉得这个产业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如果你放到一个大的文化产业格局里,我认为总的社会对于文化的需求是极大地绽放与爆发,发展得非常好。
新媒体转型的探索和焦虑依然还在
美通社:您如何看待自媒体未来的发展呢?
秦朔:我认为中国自媒体未来会沿着两个大脉络发展:一个脉络是天女散花,大家在业余时间从事各自擅长的事情,属于业余性质;另一方面可能会形成大树经济,不仅仅是个人的媒体,更会是优质内容的提供商,他跟我们过去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可能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作为一个优质载体而存在。
美通社:如何看内容和平台的关系?
秦朔: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是专业分工的产物,而且靠我们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的。另外,传统媒体人要创业还是依托这些已经很成熟的互联网平台比较好,非要自己做app短期内都是不靠谱的,因为这个平台会帮你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你只要深耕细作内容,发挥自己的原有优势就可以了。所以对我来讲,三年内绝对不做app,就是在现有的平台上集中全部的精力、心血去打造优质的内容。
美通社:现在不少传统媒体人也都走出去进行二次创业了。对于这部分“走出去”的媒体人,有何建议?
秦朔:我个人很看好能够提供优质内容的媒体人转战新媒体。
1、义无反顾。如果真正要自媒体创业,还是要义无反顾地走出去,不能脚踩两只船,心态应该是纯正的,利益熏心要不得。总之,要转赶紧转,不转的就好好做。我看到也有一些人,一边上班应付工作,另外忙着自己开微信号。我认为这种情况无论对个人还是传统媒体来说,都不是长久之计,如果真正想长治久安,还是应该出去,别牵牵扯扯了。当然如果传统媒体有体制创新就更好了。
2、要勇于试错。传统媒体过去觉得自己是内容生产的主力军,但现在内容生产的格局可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媒体不转型不创新不改革,恐怕很难逆转。不懂技术不可怕,核心问题是真正进入移动端后,你会不会被打蒙?换句话说,由于传统介质的限制,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形成了很多条条框框。但是在移动端媒体生态,内容生产的样式空前活跃,所以这时传统媒体人写的东西用户是否爱看?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人还是要培养敢于变革和变化的心态,一切都可以改变、颠覆、尝试。通过鼓励尝试,慢慢地探索出一些模式。
3、团队打天下。自媒体靠个人很累,究竟能持续多久是个问题,新媒体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做好的事,一定是一个团队作战。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罗振宇、吴晓波、秦朔他们也是个人。但是我想问,天下有几个罗振宇、吴晓波呢?他们拼的都是过去二十几年积累的东西!团队中每个人应该各善其长,如写稿、组稿、社群运营、经营管理等等。这时,如何有效地组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如何管理好这个团队就显得至关重要。
4、最重要的不是品牌,是人。因为你的那些品牌,在80、90、甚至00后那里没有积累,人家根本就没看过也不知道,所以千万别再说我品牌很牛。我认为品牌不是重要的资产,最最重要的是人,优质内容的原创者和专业的团队。未来传统媒体的更新、活性化也要围绕人的价值来实现,或者想法设法探寻这些人在移动互动网背景下最高价值的实现方法,要想方设法吸引、留住优质人才。
这次美通社《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媒体从业人员收入调查这部分,薪资从2000以内到三万以上大概分为6个层级。以我有限的了解,媒体从业人员辛辛苦苦地记录这个时代,但他们的生存状况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一个逐步边缘化的群体。我觉得如果再这么不管不顾下去,舆论阵地都有失守的危险。
秦朔最后补充道,传统媒体的危机感很可能来自那些不是媒体人的优质内容生产者。原来我们可能只认可传统媒体的生产形态,但事实上,传统媒体人在很多领域并没有他们的采访对象更专业更有话语权。如果这样一些人、机构也加入到内容生产中,并引入互动机制,那么这些所谓的“业余”生产者甚至会比职业生产者(靠薪水活命)的能力还要强。所以,传统媒体人一定不要觉得自己天然就比其他人有优势。
美通社:您觉得自己属于内容创业吗?
秦朔:毫无疑问!创业初始全职员工很少,更多是兼职员工运营,助理负责排版,一个远亲帮我打杂,又聘了兼职做图。我本人不用管人财物,没签过合同,没写过软文,就是专注将内容做好。到今天为止,从业二十五年,我没有给任何一个企业打过任何电话求赞助支持,就只专心做一件事,搞内容!生产优质内容,同时互动技术体验与高品质内容相结合。
企业该以怎样的姿态拥抱新媒体
美通社: 什么是企业新媒体的正确心态?
秦朔:1、要有新思维。企业的的确确要转型到新媒体。转型新媒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仅仅是媒体形式换了,而且要新思考。从内部焕发动力,动用互联网思维激发需求、满足需求,要时刻关注消费者需求满足和变化的问题。
2、正确的价值观。新媒体里还是有很多水分或者不正之风,例如花钱买粉、刷屏、水军之类 ,对待这种情况,企业一定要慎重。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还是需要一些情怀、态度、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要有很好的定位,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找准定位,不轻易游移,不盲目跟风。
3、适应移动端需求。大量企业的宣传报道,如何适应移动端需求做出内容的创新,不仅仅是内容本身的议程设置、概念营造,还包括表现形式,如H5、视频、音频、图文、全媒体,还有线下的互动、社群、数据库的营销等等,传统企业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他们的操作方法还是简单、传统的老套路。
本文为美通社原创内容,根据“美通社2016媒体趋势高层访谈”整理而成,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本文链接。
————————————————————————————–
推荐阅读: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媒体行业”大跃进“,企业公关也要随需而变
原创文章,作者:Stel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