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报纸必死?博鳌论坛激辩纸媒未来

3月22日下午,一场关于新旧媒体的讨论在2016博鳌亚洲论坛上开启。围绕着颠覆还是融合这题话题,在场的诸位嘉宾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认为,报纸不死掉是不可能的,它是非常落后的产能。而秦朔则表示,现在断定报纸就会灭亡,不太理性。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就各嘉宾观点进行了整理,以下为全文:(嘉宾发言有删节)

秦朔:内容收费前景乐观,总有人愿意看很单纯的内容

30年前我到复旦读新闻系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理解新闻学的正宗是报纸,所以说没有想过说在我们有生之年会考虑这样的问题。一个媒体究竟存不存在,其实还是由受众决定。只要有很多人看,就不会灭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现在断定报纸就会灭亡,不太理性。而且纸质的东西,比如图书现在在快速增长。

中国跟很多地方不一样,中国还有党和政府支持。所以很多报纸觉得也不会垮掉。当然传统意义上的都市报、城市报纸受到的冲击明显。

所以我觉得退而其次的话,只能说以纸为载体的报从趋势上是一个逐步萎缩的过程。但是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报还会很好。

我个人对于内容收费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今年1月份我们在北京有一个会,当时罗振宇、吴晓波都在,他们说其实没有必要搞商业的东西了,你们就好好搞内容,我们在上面给你售卖。关键是你要把内容的产品做好。

(做秦朔朋友圈)我每周一写一篇文章差不多要10多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20多个小时。我现在有些读者说为什么不能打赏,因为是公司注册,没有打赏机制,所以还要靠广告等等。

有一天真的可以做一些尝试,而且当你有一些基础以后,总有些人愿意看很单纯的内容,我认为这个前景比较光明,不是像以前想象的觉得好的内容没有人要。他也可能是视频的,也可能是音频、也可能是图文的,我都很愿意做这样一个尝试。

赵何娟(钛媒体创始人):报纸必死,收费内容是大势所趋

我自己非常坚信一点,报纸不死掉是不可能的,它是非常落后的产能。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一定是一代一代的在接替中成长,一定是一代一代的成熟。

随着人的发展,他们阅读习惯、阅读场景基本完全不一样了。意味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如果还使用过去印刷的生产流程的话,就已经非常低下了。再加上对于环保的认识,对于种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其实报纸有很多人印出来之后其实是不会看的。他又要造成那么大的污染和环境的伤害,那为什么还要生产它呢?

纸媒如果还能够长期存在的方式一定是他能够满足某一种仪式感。另外是一种场景,用户可能在一种特定场景下还是需要纸媒的,例如飞机上大家都不能上网,看一下报纸、杂志。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到一定的技术成熟度,可能这种场景本身也不存在的。当场景感、仪式感现在的纸媒还存在很重要的两个因素逐渐消失后,肯定纸媒也会逐渐萎缩的。这一定是不可逆的。

对于新媒体来讲,我不觉得今天新媒体同质化是新媒体本身才有的问题,而本身是任何一个产业只要生产产品的行业都会面临的问题,那就用市场的方式解决好了。

抛开很多党政的问题,它需要被供养,特定场合下还需要被存在的这些因素,如果我们完全用市场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如果用市场手段调节,你不能形成自己独一特点就会被淘汰。我是非常乐观。我对报纸非常悲观,我对新媒体非常乐观。刚才有讲过新媒体一定是移动互联网媒体吗?一定是互联网媒体吗?其实也未必。

最后讲到关于订阅、收费的问题。收费内容一定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且一定也是不可逆的。凡是有成本就有机会,因为用户是有成本的。用户会觉得什么东西真正值得买单?这是需要经过市场研究的。钛媒体今年下半年推出的收费产品其实是在市场上去验证、打磨,去看哪些值得收费,哪些根本没有收费的价值。

Jessica LESSIN(The Information创始人):订阅是行得通的,关键是要有独一无二有价值的内容

我相信订阅是行得通的,不仅在美国,而且全球都是一样。在现在有这么多内容被创造,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所以你可以在不同的网站上免费的方式找到同样的信息、新闻。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花钱去买到那些对他们来说有价值的信息,而这就是信息的价值。

我们记者如果工作做得不错的话,第一手写这些新闻、数据,写深入的新闻的话,我们业务就可以增长,所以我们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这个理念非常重要。如果只是重数量的话,他们的存在是非常有限,而且取决于听众来决定,不管你是一种传统或者新媒体的话,你都需要受众。

所以我们这种商业模式是关注一个非常核心的订阅者他们的需求,在美国现在订阅这种方式越来越受欢迎,所以有很多出版物比如纽约时报都开始引入订阅的模式,而且他们在这方面也取得成功。比如金融时报订阅的方式都取得成功。在美国还包括一点,许多免费提供的出版物并没有附加值,这种内容并不是独一无二,这种媒体都在挣扎。所以从长远而言,也是不能够持续的。

我觉得不管是传统的或者新的,或者电子的或者纸质的,关键是要有独一无二有价值的内容,这是一种行得通的模式,而且很多国家都是如此。

你看一下社交媒体的新闻,大部分这种内容都是免费的。因为有很多这样的内容,我觉得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发布商是可以帮助你建立品牌,但是如果你只是依赖Facebook、推特或者微博、微信,你应当做得更多因为这是媒体只是你战略当中一部分。比如向订阅者发布电子邮件,把他们放在facebook,我们也使用跟微信比较像的发短信的应用。

所以我们应当有很多不同战略、不同渠道,而社交媒体可以是非常有价值,特别是在美国,推特、facebook在上面有非常多内容,有朋友的图片,还有文章。如果你是一个出版者的话,并不一定确保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他们想得到最主要的新闻内容。

李夏庆(韩国中央日报社论主笔、副社长):先做网上版本的新闻,再优化

虽然我们在媒体领域有很多困难,但是我相信我们传统这个媒体已经存活下来了,因为这个内容的价值,而且因为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下很大功夫。其中关键一点就是改变,我们必须要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央日报最近建立了一个移动战略部。这个部门是负责移动新闻,我们也拿出来各种各样数据、战略来分析消费者以及分析内容本身、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

我们现在目标是先做网上版本的新闻,先把他们放在网上,然后再打印出来。我们现在想要拿出来每一种平台最优化的模式,包括有短信的形式或者是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于像PC、手机不同的平台,拿出来最优化的模式。比如说我们现在就有专门针对于手机用户的新闻。

新媒体、传统媒体可以有很多相互学习的地方。传统媒体可以学习创新,学习新媒体的互联互通性或者是活力。新媒体可以从传统媒体那儿学习到可靠性、稳定性。我们现在想要做的是把两者的优势合二为一。我们现在也在把传统的数字媒体优势结合在一起。而且我们现在新闻内容的生产是没有截止日期的。

我们会有一些编辑的会议,还有生产方面的会议,来提高透明度、公信力。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创造性团队。这样的话,我们的编辑团队可以作为推动创新的先锋。

来源: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作者:傅婷

原创文章,作者:Stel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8638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