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科技巨头疯狂发力媒体业务,它们要怎么玩新闻?

科技巨头疯狂发力媒体业务,它们要怎么玩新闻?

近期,脸谱(Facebook)推出“即时文章”(Instant Articles)、苹果(Apple)招聘“Apple News”编辑、谷歌(Google)启动“新闻实验室”(News Lab)、移动运营商Verizon收购“美国在线”(AOL)、推特(Twitter)启动“闪电项目”(Project Lightning)、阿里重资入股第一财经……众多网络巨头和科技公司发力媒体行业、争夺新闻市场。

 

一、为什么科技公司发力媒体?

先听听这些巨头怎么说:

脸谱首席产品官Chris Cox:“即时文章”可以让新闻媒体在自主掌控内容和商业模式的前提下,更快地发布具有更强互动性的文章,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强调平台优势:让新闻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互动更强。

苹果公司官网招聘启示:“苹果新闻”编辑要激情洋溢、知识渊博,善于分析、推送最新、最好的国内、国际及本地新闻;善于整合、撰写一流的原创内容;善于维护与全世界最优秀媒体之间的关系。——追求内容优势:招募一流编辑,合作一流媒体,打造一流内容。

谷歌“新闻实验室”负责人Steve Grove:实验室的使命是联合记者和企业,将谷歌趋势、谷歌地图、Youtube排行等更多实时数据和技术创新运用到新闻报道,立志打造新闻未来。——发挥技术优势:提供搜索数据、分享实时趋势、打造新闻未来。

不难看出,各家优势不同、方向迥异,目的却惊人的一致——看新闻,来我这!

科技公司钟情新闻由来已久,从雅虎、新浪等门户网站人工聚合新闻,到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技术抓取新闻,再到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圈子分享新闻,新闻资源一直都是科技公司聚拢人气、刺激消费、吸引广告的利器和法宝。

但是,缘于技术背景、政府准入、新闻资质等众所周知的因素,互联网企业和科技公司面对“媒体”这个词时,多半头盖面纱抿嘴笑,犹抱琵琶半遮面。

当下,门户网站依然强大、搜索信息渐成习惯、社交媒体已是刚需,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网络时代进入“信息严重过剩、用户注意力严重稀缺”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入口”不再是科技巨头争夺的不二阵地。因为比“进来”更重要的是“留住”。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如何聚拢并持续保持人气、如何成为互联网内容消费的主要渠道,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所有互联网相关的内容中,新闻特别是突发新闻,最能吸引眼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众多科技巨头不再羞答答,而要站出来公开宣布“我要发展成为媒体平台”了。

这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科技公司做新闻的三种模式

科技公司做新闻,与传统媒体做新闻,有什么区别?

微信上随机提问了几位新闻从业者,给出的答案是:在媒体人那里,新闻是一份职业,一份责任,一份荣光。在科技公司那里,新闻是一种产品,一种服务,一种利益。

分析下“把新闻当生意做”的科技公司的“玩法”:

脸谱的“媒体入驻”

脸谱的“即时新闻”,利用神级的用户优势,玩儿的是“入驻”,其效果是令新闻搭上满载用户的“高铁”,实现平台和媒体的双赢。抢占的是新闻业的下游产业链,即新闻生产出来之后传播的渠道和路径。从这个角度说,脸谱的介入,是加速型的,不是革命性的。

我认为,最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谷歌的“新闻实验室”和苹果的“新闻编辑部”。

谷歌的“机器算法”

谷歌及以其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运营新闻、音乐、视频等内容产品时,最拿手的处理工具是“计算机算法”,最擅长的呈现形式是“机器自动聚合”。谷歌的“新闻实验室”,创新之处在于公开搜索数据,分享实时趋势,为新闻媒体、生产新闻相关产品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算法”。可以预见的是,其衍生的产品形态包括:最热新闻、最热搜索词、最热搜图片、最热播视频、社交媒体最热话题、新闻传播路径和数据分析、最感兴趣的新闻细节等。

“算法”的核心价值是,缩短或消除了“被报道”和“想知道”之间的距离,帮助媒体有的放矢地生产内容,实现精准地投放或推送。

多年来,以“算法”为驱动的新闻聚合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最典型的就是“谷歌新闻”以及当下国内最火的新闻推荐引擎“今日头条”。

苹果的“人工编辑”

给我想知道的?很好!

给太多我想知道却粗制滥造的?糟透了!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TheVerge指出,当前互联网信息严重冗杂,消费者接收和可供阅读信息太多,对于媒体或互联网公司来说,他们需要减少而不是增加信息,即提供更少却更优的内容。

苹果的“新闻编辑部”,让人工编辑处在更重要的位置,其次才是计算机算法,以创造出更符合人性的新闻产品。

Vox撰文评论:“这或许是资深媒体人梦寐以求的新闻业的未来。”“现在的一些聚合新闻,都是直接照抄照搬,然后换个吸引人的标题,达到赚取流量的目的。很多记者对此深恶痛绝。”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认为,“新闻从业者的不可替代性,从长远来看,必然来自其个性化特色的内容创作和创新编排、设计,来自其内容传播和推送策略的制定。”

三、新闻业进入“双核”时代

6月25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大数据时代新闻业谋变》一文,不无隐忧地指出,“数字转型在进行、大数据在发力、新闻面貌在变化。”

“大数据是传统媒体的竞争对手,也可以成为方法和工具。传统媒体必须适应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既能生产数据,也能对数据进行解读分析的综合处理,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内容。”

具体来说,就是既“让数据说话”又“让专家说话”。在新闻采写时,通过“加工”数据,让报道更接近事实;通过“提纯”数据,对事件进行深度解析。通过“算法”,把埋没于海量数据中的优质内容呈现给受众。

从科技巨头的进军,到新闻行业的自省都预示着: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和移动互联网的考验,新闻业正在进入“双核时代”——即“机器算法”+“人工编辑”的时代,亦或“数据驱动”+“专家驱动”的时代。

“双核”时代的新闻,通过实时数据研判新闻趋势,通过精准算法确定热门选题,依靠人工判断挑选优质内容,依靠资深编辑撰写原创内容,根据用户兴趣推送个性服务,利用统计工具跟踪报道效果,获取用户反馈加强互动沟通。把“算法”+“编辑”,贯穿到新闻采编发传播的全过程,做到每一个人工判断都有大数据的支撑,每一条根据算法推送的内容都有资深编辑的“加持”。

“双核”时代的编辑,需要实现从“码字者”、“搬运工”到大数据“专家”的彻底转型。6月24日《WIRED》网站撰文《Humans Are Tech’s Next Big Thing》指出,科技的下一个大事件是人。

大数据时代,算法无论多么精准,都无法取代人的价值。分析、预测、发现、判断、挑选、编排、设计、创作、个性推送、分享传播、追踪、反馈、沟通、互动……在创造性更强的关键领域,人都能贡献比机器更高的生产力。

“双核”时代的媒体,需要加速媒体融合。融合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造传统采编流程、加大软硬件投入、创建“机器算法+资深编辑”的“双核”编辑部、积极与技术领先的科技公司合作、尤其要加强媒体的数据采集、分析、统计、反馈平台建设,重点在互动性、可视化、自媒体、开放平台等方面实现突破。

如果说主要依靠编辑经验工作的阶段是新闻1.0时代,主要依靠算法实现新闻聚合的阶段是新闻2.0时代,那么,依靠“算法+编辑”双重驱动实现媒体融合的阶段就是新闻3.0时代——新闻“双核”时代。

在始终秉承“内容为王”的新闻业,机器算法不是今天才出现,资深编辑不是今天才值钱,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算法+编辑”的结合,恰如机器与人类的联姻。“好的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削开来看,二者都有优势和劣势、个性或缺点,结合起来就成了“1”。

这个“1”,可以是一篇新稿件、可以是一个新客户端、可以是一个新编辑部,也可以是一个新的时代。

四、给国内科技公司和媒体的建议

国外有脸谱、谷歌、苹果、Buzzfeed,国内有微信、百度、小米、今日头条。全球化视野下的互联网发展,科技巨头的每一小步,都可能是引发某个行业、某个领域变革的一大步。在众多国际巨头发力媒体的当下,国内科技公司是否也准备好乘势而上,国内媒体是否准备如何应对甚至如何“过冬”?

作为一个热爱创新的媒体人,张学玮提三个建议:

1、中国的媒体和媒体人(专业编辑、记者、自媒体)也需要实时开放的搜索数据、趋势作为报道工具,包括以分钟为单位、按领域提供的搜索关键词、最热门图片、最热门音乐、最热门视频、最热门微信、最热门微博、最热门知乎……能够开放贡献这些数据的,不光是搜索引擎,也可以是新闻门户、垂直门户、视频网站、微信微博甚至电商网站。

2、陈彤加盟了小米,在忙什么?手机、网络电视等硬件提供商,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可以加快发展“媒体平台”的步伐。更多拥有入口优势的科技公司,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把“入口”的占有率转化为“注意力”的占有率,其中招聘专业人才、加大UGC力度,增加音乐、视频等可视化原创内容值得考虑。

3、今日头条目前有两个方面可以做的更好:一是提升入驻者特别是自媒体的质量,改变“推荐”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不,你关心的优质内容才能是头条。二是“热点”信息,只“热”不“深”。“没有小编的客户端”成功了,不需要偏执地坚持“客户端永远不要小编”。算法生成的热门稿件,有了人工排序和精编,可以锦上添花。

“机器算法+人工编辑”=机器人编辑?

这样的猜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是戏论。

来源:钛媒体

作者:张学玮

原创文章,作者:Stel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6742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