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载体老去,新势力崛起,深度报道该何去何从?
2014年有不少纸媒关停休刊。进入2015年,关于纸媒的坏消息依旧接踵而至。一直被外界贴上新锐标签的《壹读》和《博客天下》两本杂志,前者果断放弃了纸质版,后者由旬刊改成了半月刊。繁荣时期动辄上百版的都市报,则纷纷减版瘦身,同时,纸媒人逃离出走的消息纷至沓来,“改行”和“转型”成了纸媒人当下的两个重要关键词。
一向被视为纸媒救命稻草的深度报道,不仅没能展现出这种天资,反而显得与时代落落难合,因而处境尴尬。国内几家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报纸,其深度报道部门也在调整中。3月31日,《南方都市报》改版,取消深度周刊,恢复深度报道版;《新京报》的“核心报道”版则因人员流失过多,生产力大不如从前;我所供职的《中国青年报》,则干脆取消了“特别报道部”。
哀鸿遍野中,也有亮色。门户网站加强了原创,腾讯的“棱镜”和“探针”、网易的“路标”、新浪的“新知”、搜狐的“新闻当事人”等,在深度报道上都有惊艳的表现。侧重点由纸媒转向移动端的上海报业“澎湃新闻”项目,更是频频出击,成为国内深度报道的一支生力军。
旧载体老去,新势力崛起,作为承载其上的深度报道,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一、传统深度报道面临困境
在移动互联网来袭之前,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早就面临危机。我甚至有个这样的判断,深度报道中的深度调查性报道,其规模性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下一步,它将恢复到作为普通报道品类之一的状态。某个深度报道也许会大放异彩,但整体不会如过去10年那么耀眼。
所谓的过去10年,是自2003年孙志刚事件始,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初期,为期大约10年。这10年中,深度报道、尤其是深度调查类报道经历了一个繁荣期,好的产品不胜枚举。
但近两年,纸媒的深度报道(我称之为传统深度报道)却遭遇了比较大的困境。所谓传统深度报道,在我看来,一是“长”,很多纸媒的深度报道都以整版面目出现。二是“单”,受载体所限,呈现方式单一,都是以文字加图片的方式呈现。三是“全”,不仅展示时间的核心事实,还展现采访过程、专家态度等相关内容。
传统深度报道的衰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报道空间的限制。受新闻政策的影响,我国的深度报道一直局限在某种领域内,虽然媒体同行做了大量努力,有许多开拓之举,但从整体格局上看,仍然显得狭窄。一些本应常态化、属于“富矿”的深度报道领域,媒体虽有涉及,却一直处于“伪深度”的状态中。媒体在面对常规深度报道题材时,也经常因考虑特定因素导致的成本问题而陷入“派不派记者”的困境中。
二、选题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几年,深度报道着力很大的领域,如非法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问题等,治理进展却不大,导致这些领域频频有同质事件发生,使得报道题材“被”同质化。媒体没有报道过的社会问题领域并不多,大量的重复性使得这类报道很难再放光彩。
三、版权保护不力。传统媒体生产的深度报道,由于丧失渠道优势,影响力有限。但被新媒体无偿一键转走后,却给这些有渠道优势的平台增添了不少价值,传统媒体沦落到“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近来财新传媒频频发出侵权公告或起诉侵权媒体,正是当前版权保护不力的侧证。
四、受媒体转型环境影响被纸媒本身的困境拖累。从事深度报道的精英们因为失落感和低收入纷纷出走,导致整个行业的生产力下降。
上述因素导致的结果是传统深度报道难出精品,很多冠有深度之名的报道,其实是“伪深度”,有的是观点和信息的叠加,有的是堆砌材料,采访外围,还有的从题材上看就不是深度报道。
二、移动互联网宣告传统深度报道的终结
大量数据显示,新闻的受众已经历史性地转向了移动互联端。面对移动互联网冲击时,被视为纸媒黑暗阶段中曙光的深度报道却先遭遇了“水土不服”。
我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工作8年多,现在转为负责报社的一些新媒体项目。就我现在负责的《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情况来看,如果直接照搬报纸上的深度报道,公众号推送文章的阅读数一般会远低于平均阅读数。
所以,部门同事纷纷视报纸上的深度报道为“票房毒药”,总结出的规律是:越是长的、越是涉及到某个地方的个案化的报道,阅读量越低。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谈到这样一个观点:跟纸端和PC端不一样,移动端基本实现了与人类生活的无缝对接,这造成了阅读仪式感的急剧下降,殆近于无。受众的阅读习惯因此发生改变,他们不用郑重其事地翻开一本书,不用好整以暇地打开一份报纸,也不用把椅子挪到电脑前,不用连接网线,不用开机关机,只要打开移动端,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
从受众需求出发,阅读障碍和仪式感的丧失,使得内容生产者需要生产在任何环境下都适合阅读的内容,这种内容要使得阅读者能在任何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境下都能被接受,再加上移动终端的屏幕偏小,长篇深度报道确实很难再在移动端生存下去。
基于上述原因,不止是我,很多同行也都认为,传统的深度报道的时代将被终结,走向式微。
三、新型深度报道的开启
不同于传统纸媒的颓势,大型门户网站和新创业的媒体平台,却在深度报道上频频发力。大型门户网站,较早做原创深度报道的是搜狐。早在2013年,搜狐就在上海法官招嫖事件报道中有精彩表现。这两年,腾讯“棱镜”发出的《“国师”曹永正的朋友圈》、《滞留香港四季酒店的大陆富豪们》;网易“路标”发出的《山西省塌方式腐败背后:经适房小区里的省领导别墅群》;新浪“新知”发出的区伯涉嫌嫖娼事件内幕等,都在业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门户网站为何要做原创深度报道,我访谈了几家网站的原创内容负责人,其中一位回复:1.与其转载靠别人,不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2.提升媒体属性,打造新闻品牌;3.自媒体都快把传统媒体搞死了,接下来就是门户,坐等对手上门,不如主动出击。另一位则回复:1.避免同质化;2.树立口碑;3.内容发展所需。
这说明,门户网站把深度报道当做核心竞争产品,并将其作为提升内容品质、树立机构品牌的重要手段。他们还不约而同地提及,对于门户网站而言,深度报道的原创团队已经成为了标配。
不仅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和“界面”也是如此,除了在更为迅捷的动态新闻上发力外,深度报道也是这两大平台着力甚深的领域。这也进一步说明,深度报道的去纸媒化并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深度报道完全可以脱离纸媒而单独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新载体上的深度报道,核心特征仍跟传统深度报道一致,就如同手机功能进化,但核心功能仍是通信一样,新型的深度报道,核心特质仍展现在对新闻事件开掘的深度和力度上,但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题材更挑剔。新型深度报道,会更注重选择有传播力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能刺激到社会敏感点的事件,追求爆点。观察上述新平台的深度报道题材,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如上海法官招嫖事件的轰动性,《“国师”曹永正的朋友圈》背后直指周永康,《滞留香港四季酒店的大陆富豪们》则连着反腐,区伯涉嫌嫖娼事件内幕也有足够的爆点。
二、长度限制。搜狐采访部主编王鹏曾在《京华时报》从事深度报道。他说,从文本呈现上来说,在PC端和报纸上阅读体验几乎没有太大区别。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直接的一点是长度有限制,“我们现在要求文章一般在2500字以内,太长就会影响阅读感”。
三、多种方式呈现,表达更轻悦。不同于报纸只能配图,移动端的报道,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还可以综合运用音频、视频、HTML5等技术手段,推出适合移动端阅读的多媒体产品,腾讯新闻推出的产品《知青病人》即是如此。财新传媒在刊发《周永康的红与黑》时,也推出了数据新闻可视化产品《周永康的人与财》,以人物关系动态图的形式展现了新闻事件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呈现效果令人震撼,成了2014年数据可视化的标志性产品。
四、传统深度报道以事件为主,但新型深度报道以人为主。像腾讯“棱镜”发出的篇目中,很多聚焦于人,搜狐的原创栏目干脆直接叫“新闻当事人”。这也是根据移动互联网需求做出的调整。
威廉·C·盖恩斯在其著作《调查性报道》中就曾强调:“尽管事件比人的意义更显著,但读者总是对报道中的人物印象深刻,并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来记忆整个事件,而不是首先记住事件或问题本身。因此,人物调查对于调查性报道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凸显。
当然,门户网站启动的原创栏目的时间还不长,“澎湃新闻”和“界面”的成长期也还不足一年。传统深度报道和新型深度报道的形态将如何演进,仍然值得继续观察。
来源:南方传媒研究
作者: 叶铁桥(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
原标题:传统深度报道的终结和新型深度报道的开启
原创文章,作者:Stel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