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新闻”怎么做?看看网易的实践
新闻可视化的成功与否,关键标准是不能徒增用户阅读成本。在“可视化新闻”的策划当中,主角既不是“可视化图形”,也非“新闻文本”,而是共同构成的新闻产品的用户体验。那如何让用户舒畅地“吸收”媒体想传达的信息,网易新媒体实验室主管许秋里及编辑王丹宁分享了网易近期的一些叙事型可视化实验的方法与思路。
在最近几期的新闻可视化尝试中,“代入感”成了网易新媒体实验室小伙伴们常提的词。有没有一种设计和包装能让用户在娱乐式的新闻体验中“秒懂”偷偷铺埋好的逻辑?有没有一种新闻交互样式可以更好地调动用户自身的感受去体会新闻?答案是对一些选题进行故事化、场景化的新闻可视化设计。
场景化叙事:形式服务内容,图片构建故事
相对于厚重文本的思维压力,人们更偏向接受轻快平和的图,使用手机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新闻阅读时更是如此。而场景化的新闻可视化设计的好处在于,不只是通过图“看”出信息,而是不知不觉中把用户带入到你的环环相扣的设计中,让用户置身其中,去感受资讯。
在《广告做的好,不如直接洗脑好》这个专题里,我们在标题导语后,不直接铺陈逻辑,而是先引入一个场景,用一整条街道的形式串起新闻地点。让虚拟人物,带领用户一个地点一个地点的探寻,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其实是被形形色色的广告包围。
到达一个地点,才进入此处具体的事件场景并展示对应的新闻信息,之后又回到街道场景,由虚拟人物带领再去下一个地点。场景化的设置,也利于逻辑的层层推进,整个新闻体验的过程,实际上都隐含着一种悬念,即下一关是什么?在这个题里,看到最后,这个虚拟人物发现最高境界的广告竟然是无意识的、自己主动认可的“洗脑式广告”,这在展示情节和表现抽象概念上更有戏剧感。一方面,虚拟人物的运动加强了视觉引导,另一方面,场景中的信息主动渗入,减少了阅读成本。这两点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不被理解”的无用交互出现。
保持用户想法和新闻故事的逻辑推进同步
平铺直叙在可视化新闻专题中未必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方式,我们在专题中故意把内容“藏”了起来,有意识地让用户去“等”下一步会是什么。交互根据用户的接受程度进行设置,以符合故事的逻辑推进,新闻信息不到特定的节点不予以展现。
比如在可视化新闻专题《七天纪实:阿里与工商在吵什么》中,我们用“撕日历”的形式表示时间推移,不到日期,不提前展现相关信息,只用小标题引导内容,用户通过手指滑动或者点击,解锁相关信息。在专题《广告做的好,不如洗脑好》中,虚拟人物走到“大甩卖”才能看到“最后三天,清仓甩卖,大包小包,一律15”的广告语和相关新闻背景,走到“贴膜”才能知道“入行久久,未逢敌手”是什么意思。走到最终,才能揭晓终极洗脑广告语是什么。总之,不论是通过虚拟人物还是时间线,借助一些“机关”带领用户去主动阅读,可以保证用户的想法和专题的逻辑走向同步。
故事化呈现:抓住用户痛感让枯燥资讯变娱乐
除了在场景中营造代入感,讲好一个新闻故事,则是另一个追求点。相对枯燥的新闻信息和较有趣味的调侃相结合,通过 “接地气”的生活场景和口语表达去还原一个生涩抽象的新闻事件,不失为一个讲故事的好方法。
在可视化策划《七天纪实:阿里与工商在吵什么》中,我们一方面根据时间线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解释事件始末,另一方面在保持新闻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将新闻“娱乐化”。既解读报告又拟人调侃,大胆融入各种生活场景,把新闻事件当成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讲述。比如,点开封面,用户就能看到两个鲜明的形象:工商和阿里,两者在对峙中两眼流泪,引人好奇。之后屏幕渐黑,模仿电影的开头,缓缓道来“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渲染过后,每一天以撕掉日历的形式推进。
这样的做法有意把新闻逻辑给故事情节化,在故事化中,用户会因为“好玩”、“轻松”而不去过多留意部分信息点的枯燥。在这个专题的跟帖里,也能看到如“有趣”和“好奇后面会发生什么”的评论。对于枯燥的信息点,提炼资讯要点和娱乐化的处理很重要。用户也许不关心工商总局发布了什么报告,不了解淘宝如何做的公关,但一定会关心工商总局和淘宝在“朋友圈”里的“互动”,也会好奇他们在“微博”里如何“对骂”。
抓住用户心理,预估用户想法,是叙事型的新闻可视化专题中不可被忽略的两点,相应的,对整个团队的要求就更加丰富和多元。每个文案策划环节、场景设计环节、前端技术环节,都需要共同讨论和构思。编辑是个内容产品经理,也像一个用户体验分析师,在“不把新闻当新闻”的过程中,带入自己的体会,努力用人性化的方式讲好故事。
本文作者许秋里系网易新媒体实验室主管;王丹宁系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编辑。原载于《中国传媒科技》2015年第2期。
来源:新闻记者
原创文章,作者:祁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