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变局中的新闻人才培养应该走向何处?
“在Online时代不要忘记Offline,人跟人的沟通还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位兼具业界、学界和政界实践背景的学者,台湾世新大学学术副校长陈清河在题为《数位融合时代的传播人才培育》的演讲中如此表示。
这是11月29日一场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搜索联合主办的“新融合、新思维、新发展——媒体创新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坛现场。会上,来自美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媒体领袖齐聚一堂,共同问诊媒体转型的新动向、新机遇以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等热点话题。
“媒体创新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杨月 摄
融合是一场互联网技术及思维带来的赶考
“我做过记者、拍过电影、干过电视,”专程从台湾赶来的陈清河基本历经了传播产业从垂直变成水平化的全过程。他认为,数字化时代的传播环境比之以往有了很大改变,包括新的产制科技思维、新的传播环境思维、新的传播政策思维、新的阅听效果思维等。
与此同时,新媒体带来传媒作业模式的改变,包括媒体平台从单一媒体变成全媒体化、受众市场从在地为主变为跨地视野、媒体空间从有限篇幅变为无限延伸,对记者要求也从传统记者变为全媒记者。轰轰烈烈的媒体融合的进展不断促进着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向新媒体领域的转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人才需要不同的创新思维。”他强调。
“融合是一场逼迫传统媒体人学习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赶考,”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蔺玉红开宗明义,“不融合就无法拥有青年,甚至会失去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体制和人才不融合,新型主流媒体的建构将会流于形式。”
她强调,网络媒体如果能有效整合及带动传统媒体转型,将会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建构释放强大能量并立下开创之功,以此在舆论营造中完成主力军身份的确认。
与会专家在分论坛活动中交流想法,介绍经验。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杨月 摄
新闻人才培养需应时而动 多领域创新联动
“当今,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对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内容分享等成为新时代媒体发展的关键词,传媒人才不仅需要新闻报道能力,而且应该具备更为全面的新闻传播素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因此,“我国传统新闻学也应应时而动,拓宽学科思维,走与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融合发展的道路,创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王新清说。
一个好消息是,在这方面,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先身试水,走在了前面。
2007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Convergence 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同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批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并于当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媒体融合专业。
参与此次论坛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段京肃在介绍经验时指出,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全球一体,媒体控制力量更加多元化、分散化,传播者和受传者亦不再有明确的分工,日益融合。
尽管如此,“当前中国的媒体人仍然受着政治、商业、受众(受众口味、渠道)、新技术四重压力。”段京肃分析指出,我们当前的新闻人才培养很有必要回到原点,教育基本的ABC问题并没有过时。
此外,被外界诟病颇多的媒体底线与伦理也是重要一环,否则,“很容易给外界诟病我们的新闻传播提供口实”。因此,“头脑不能发昏,不能将个人兴趣和价值观凌驾于新闻传播底线之上。”段京肃还强调,为了让每个学生有特殊的知识机构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特殊化和多元化也是题中之义。
打牢基础 积极探索专业硕士路径
“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专业实习、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共建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高钢在采访中给出了更为详实具体的四点建议。
他认为,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局及网络时代催生的媒体变局中,师资队伍作为教育最重要的支柱力量,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专业技能会对学生培养产生巨大影响,而整个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学生实验技术平台的重要基础,也应该不断加强完善。
毋庸置疑,当今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开放的信息知识结构及国际化的广阔视野。上海大学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据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许正林介绍,自2010年开始,上海大学开始试行通识教育,第一年学生不分专业,只有一个“社区学院”,待第一学年结束后,再将学生的高考成绩和通识教育的成绩进行整合与分配。
“实行通识教育后,学生的素质明显比原来好得多。我们是通识教育的受益者。”许正林表示,这种在专业发展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适应性的改组和创新正是培养未来新闻人才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建构新型主流媒体,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人才是核心”,蔺玉红建议,新闻人才的培养应该积极探索专业硕士培养路径,设立双导师制,开启与媒体、业界共建模式。
“未来,我们将面临着转化传播知识与实践、关切传播政策与法规、整合跨领域学门研究、强化叙事与言说能力、重建传统伦理与价值等多方面的挑战,但只要开创出一条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我们的媒体之路就会更宽广。”陈清河说。
“媒体融合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无论是传媒业界还是新闻教育界、学术界,都面临着新格局、新问题和新挑战,今天的论坛是在大传播观念下产学研融合互动的一次尝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罗自文最后表示。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周小璐 杨月
原创文章,作者:杜晟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