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坏时代,是有“自生能力”媒体人的好时代
当前是深陷于旧体制的传统媒体的坏时代,一句话就是“体制不可恋、不能恋、不能留”!但无疑更是有“自生能力”的媒体人的好时代,媒体人有大把的机会来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和羁绊,当然能不能自我实现,还是要看自己是否能够迈出体制这一步。仅以“自生能力”与所有媒体人共勉!
在传统媒体身陷困境的今天,身在其中的不少媒体人均倍感煎熬。但是传统媒体快速下滑的同时传媒业依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有能力的媒体人仍然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的媒体人或转行、或创业、或跳槽,实现了成功转型。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媒体人唯有具有自生能力才有议价力,也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
何为“自生能力”?
所谓自生能力,即媒体人自身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说来,自生能力体现为思想解放、洞悉趋势、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
首先,锐意创新,即思想解放,不给自己的观念设置框框。在当前传媒业正发生革命性变化之时,思想和观念一旦僵化,就难以适应这种瞬息万变的大革命时代。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不少媒体人却囿于旧观念而难以突破,主要表现为:死守旧观念,难以接受新观念,缺乏互联网思维;一味恋旧,排斥新事物,没理由地对移动互联网等抱持看不起、看不上的态度;固执甚至偏执,明知有错但难以改变,沿着传统媒体的断崖一路下滑。
其次,深刻把握大趋势。传媒业旧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传统媒体的地位日益边缘化,而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主导的传媒新格局正在重构中,而这就是媒体人最需要把握的时代大趋势。深刻把握此趋势的媒体人纷纷采取跳槽到互联网媒体和自己创业来迎接这一新机遇,致力于成为“风口上的猪”,不少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不能把握大趋势并掌握自己命运的媒体人必将被边缘化。如果不能把握大趋势,过去的优秀反而会成为转型的阻力和累赘!
第三,综合素质高。当今时代的竞争,是全面的竞争,这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自生能力:不仅具有较强的挫折承受力,而且具有愈挫愈勇的求胜心;不仅具有较为精通的本行业专业能力,而且具备跨行业的多方面知识;不仅具有较强的采编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
第四,专长突出。专长是媒体人安身立命的前提,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专长突出和综合素质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专长是综合素质的前提,而综合素质又能够使得专长更为纯熟。无论是采编、策划、经营、营销能力,还是管理与战略能力,只要您具备超越普通能力的专长,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何培养“自生能力”?
“自生能力”说起来容易,但切实具备该能力却实在不易,这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修炼来逐步培养。
首先,秉持开放心态。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就是“开放”,这要求生活在其中的媒体人必须具备开放心态,即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新时代。那么如何更新观念呢?先要彻底放空适应传统媒体的旧观念,把自己的相关观念归零、清零,然后再植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具备新观念,才能保证新观念在实践中不走样。例如,虽然不少媒体人认识到互联网媒体的商业模式是“免费+收费”,但是在运作传统媒体创办的互联网媒体时,依然采取的是传统媒体习惯的“二次销售”的商业模式,导致自己的行为不伦不类,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其次,学习各领域知识。当前,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成为最新的知识领域,而采编、运营、管理、产品和战略也必须适应这些新趋势,这就要求媒体人在认真学习、研究最新的知识的同时,相对系统地学习采编、运营、产品和战略等方面的各类知识。此外,还需要了解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的知识,以更好地了解用户,做到“用户体验为王”,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
第三,“干中学”。在当前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单纯的学校学习或者脱产学习已经难以紧跟最新趋势,这就要求通过强化“干中学”来把握最新趋势。尤其是在从事创新性更强的新产品领域,如何不断完善和产品细节,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体验,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完善。为了更好地实现“干中学”,可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等方式。
第四,跨界锻炼。在当前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跨界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成功融合的最佳方式,传媒业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BAT互联网巨头,还是万达、恒大等地产巨头都在积极践行跨界。而作为媒体人,就更应该通过跨界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轮岗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之间进行跨界锻炼,也可以在采编、经营和管理等不同的岗位之间进行跨界锻炼。
当前是深陷于旧体制的传统媒体的坏时代,一句话就是“体制不可恋、不能恋、不能留”!但无疑更是有“自生能力”的媒体人的好时代,媒体人有大把的机会来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和羁绊,当然能不能自我实现,还是要看自己是否能够迈出体制这一步。仅以“自生能力”与所有媒体人共勉!
来源:钛媒体
作者:
原创文章,作者:杜晟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