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上拼速度,在报纸版面上拼深度
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在哪里?如何将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力转化为效益?
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虽然融合之路困难重重,但不管是传统媒体老总,还是业界资深人士,对传统媒体的未来从未失去信心。在媒体融合的探索之路上,传统媒体有困惑,也有收获。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媒体融合是当下热点话题,从行业共识上升到国家战略。虽然放眼国内媒体融合发展,没有现成的借鉴例子,但是必须顺应潮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相互替代,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媒体融合发展是挑战也是机会,希望通过编辑部门、传统部门和新媒体平台之间的相互融合,推进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更好地整合人力资源。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新闻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生产力,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阵地作用。
韩少林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
在版权保护方面 重报集团已先行一步
新媒体的冲击已经不可避免,传统媒体被历史的车轮推进一个新的转型期。我很赞同这次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发言的老总们对媒体融合的看法和观念。
重报集团对版权保护的举措给我触动很大,据我了解,这一做法在行业内算是相当领先的。现在知识产权状况不容乐观,其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不规范,无偿使用的泛滥。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发展让人感觉有些猝不及防,要规范和保护自己的版权有难度。重报集团提出授权和维权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
周燕群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任
纸媒与新媒体要充分融合才跟得上市场
王连弟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
大家谈到的报网互动、报网联动我觉得力度不够,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阅读新闻的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媒要跟新媒体充分融合才能跟上市场。
一些走在前面的国内都市媒体,已经在探索“中央厨房”,把报网互动进行一体化考虑,像一菜多吃一样,按照不同受众的需求,提供不同口味的新闻产品。在国外已经有这方面的案例了,有的传媒集团已实现把一条稿子从不同的侧重点“卖”了7次,深度挖掘其效益。
用新媒体增加影响力 报纸仍然是主体
辽沈晚报从组织结构入手打破部门分割的传统格局,打造了编辑部中央厨房式结构。按照微博、APP、微信的顺序,形成深度新闻产品,以解释性内容为主发布在第二天报纸上。即微博、APP、微信比快,报纸比深度。
所有融合都是以报纸为主体,用新媒体手段增加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同时用传统媒体来支撑培育新媒体,让新媒体健康成长,离开传统媒体,新媒体也不会发展壮大。
徐晓民
辽沈晚报总编辑
一种媒体无法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体
杜少凌
春城晚报总编辑
我们成立了昆明新媒体运营中心,并在微博、微信这两块,注重资源创新,鼓励个人创造。
如何实行可持续盈利问题?用户的积累是非常艰难的过程。用户量大,流失量也不小。在积累一定数量后,则要考虑如何转变为经济资源,并产生可持续利润。
从传媒史上来看,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出来,把另一种媒体完全取代。包括报纸也是这样,广告也是这样。
在经营服务上做到真诚,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存在的空间;在信息传递上回归新闻本质,任何新闻媒介都有生存的价值,也会有融合的价值。因此,我们会努力地融入“媒体融合”,也不会对报纸失去信心。
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有可为
媒体融合是最近几年大家很关注的问题,前几年在传统媒体中有不少人流露出迷茫和不安的情绪,可这次我在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却听到总编辑们自信满满的发言。有人介绍了政策和管理上的创新,还有人从新闻产品适应新媒介的需求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重报集团的政策扶持新媒体,南方报业集团新闻产品上适应新媒介大数据、云计算的创新。
传统媒体有自己的公信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好这些,其实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大有可为的。
武艳珍 《新闻战线》杂志值班主编
死的是纸 活的是报
我做了粗略的调查,40岁以上的人还坚持着看报纸的习惯,一般的年轻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来了解新闻。
其实我们媒体人对此也有很深的感受,过去我们在纸质的版面中指点江山,而现在不得不把自身的身段放下来,与更多的受众打成一片,探索产品形态的变化。过去我们的工作是满足读者需求,现在我们要转变“读者思维”为“用户思维”,把过去单一的产品形态转化成适合不同平台,适合各种类型受众的口味的产品。媒体融合从大趋势来看,早做比晚做好,现在做了一点没有坏处。
梁益畅 《中国记者》杂志社值班主编
先把影响力做好 让赢利模式多元化
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仍要重视三方面,内容生产、广告生产、技术手段。我们鼓励项目的孵化,创新价值通过内容生产来提升。
不管是发展微博、微信,还是发展策展业、房地产、产业园,核心是要有良好的理念,价值就能得到稳定的产生。我很赞同一句话,就是“先把影响力做好,让品牌变现”,这也就是“影响力变现”,让赢利模式多元化。
林华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总编辑
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
李惠民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新媒体全面出现,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冲击到传统媒体的生存,媒介融合的问题虽提出了好几年,西方一些国家也在进行转型,这其中有部分成功,也有失败的教训。但现在还没有一个既定的好的模式。
当前,受众的结构、需求兴趣、阅读方式都在转变,因此都市媒体开始思考传统媒体生产方式的转变,内容生成的转变。有媒体以为数字媒体应该是众筹式的生产,作者队伍应适应其丰富性和针对性。过去一份报纸的发行量是几十万份,而今的受众可能是几千万人,有人喜欢浅阅读,有人爱好深阅读,大家的阅读兴趣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采写者要按“互联网思维”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用互联网的思维运营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对于转型,我感觉总体来说,要搞清整个形态,纸媒首先要打破旧有的模式,突破原有的思路,用互联网的思维运营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才能实现影响。充分发挥内容优势,运营模式上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创新产品形态,进行拓展以及与市场整合。
各家报纸都在做微博、微信。究竟报纸转型到哪里去?靠什么支撑?大家都很感兴趣澎湃到底怎么做的?澎湃的盈利模式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尚林
南国都市报总编辑
未来纸媒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兰州晨报》在新媒体探讨方面是刚起步,初步搭建了一个新媒体平台,包括兰州晨报大龙网、手机客户端,已经初步形成新媒体平台。
而都市报本身要做好媒体融合,需要报纸本身进行调整转型。既要提升,也要不断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未来纸媒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特别是本地报道以及观点性报道,可通过新媒体的思维做法,借助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和完善做强变化的市场,才能够保证胜出,取得一些市场份额。
周丹波
兰州晨报总编辑
纸媒必须重新思考内容如何改造
纸媒是最具公信力的产品供应者,但观念必须转变,重新思考内容如何改造,市场化媒体如何整合等问题。
美国传媒业的这五个新动向,可以给人一些启发:策展模式、伙伴关系、结合理念、移动网络优先、高科技企业文化。
比如伙伴关系,以前传媒行业强调竞争,争夺受众,现在通过互联网的带动,不同公司互相配合,在新环境下发挥互利共赢,打破界限。
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澎湃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于松
澎湃社会新闻部主编
澎湃专注新闻思想,它24小时不间断发新闻。在澎湃新闻出生之前,国内很多媒体已经尝试新媒体项目,但是基本模式根植于报纸,也就是说新媒体是报纸下面的一个部门。这种模式采编属性管理等不清晰,经常发生冲突,容易造成成本的浪费。
关于盈利模式,澎湃新闻作为产品肯定有盈利发展的考虑。澎湃新闻上线以后,确实澎湃了一把,上线点击量都已经过万。澎湃新闻也遇到一些棘手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追求快速出稿,一些稿件的质量不尽如人意。此外,澎湃新闻根植于传统媒体,技术领域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移动终端的普及让网络媒体也受到冲击
王梦来 新浪网媒体微博总监
在大家的发言中,谈及探索的实践,也是相当广泛与高端,有战略布局上的,也有集团发展上的。上午南都介绍的报道模式的颠覆给我印象很深,现在主流媒体不仅从平台上在寻求新的渠道,微博、微信齐上阵,在新闻内容的采访实践中也接地气地突出大数据,用受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说新闻,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我们的媒体可以说是介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因为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曾经走在前沿的网络媒体也遭遇到冲击,在大家的真知灼见中,我希望能寻求新的合作契机,形成多元化发展,跟传统媒体合力把本地化的重大新闻事件宣传好。
来源:网易
作者:黄晔 彭怡冶(重庆晨报记者)
原创文章,作者:杜晟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0069